一條精致的紅飄帶:設計檢驗藝術與生態(tài)的邊界
2008-05-15 19:36:28 來源:《Landscape Architect 瀏覽次數:
沿河防洪工程是中國最常見的公共景觀之一。由于城市擴張和發(fā)展而需要對排水系統布局做出調整,這已成為許多中國城市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由這些防洪工程形成的公園都具有一個可預見的形式:大面積硬質鋪裝、為國家假日所建的紀念性廣場和一條線性混凝土步道。這些公園防洪的典型方法是將河流的自然河道整治成混凝土直線型渠道,具有高而垂直的堤岸,能夠承載比原始河流更多的水量。自然河流系統事實上被冷漠的排水渠道所取代。
紅飄帶――位于海濱城市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的湯河公園,是對于這種方法的一種令人激動的背叛。這個公園引入對中國來說陌生的一種藝術設計形式,為景觀界開創(chuàng)了新局面。在整個過程中,設計師創(chuàng)造出一個生態(tài)敏感公園,是當代中國與世界聯系的象征,同時也喚起這個民族的歷史。
秦皇島是一座擁有260萬人口的都市,距北京近四小時車程。紅飄帶公園就坐落在秦皇島市湯河岸邊,占地50英畝。公園于2006年建成,由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中國第一家私營景觀設計和咨詢公司)設計,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GSLA)和秦皇島市園林局合作完成。
這個公園是土人與秦皇島市的一次實驗;它將具有視覺沖擊的設計元素溶于一體,如長1500英尺的紅色玻璃鋼飄帶(座椅),與中國的景觀設計相比,它更類似于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的Martha Schwartz和荷蘭的 West 8 的風格。同時,公園有著重要的生態(tài)目標。它提供了一種保護河岸和生態(tài)恢復區(qū)域的未開發(fā)地的途徑,而這正是在城市擴張過程中常被忽略的。
該公園同時提供了一種非常有別于中國通用的整治自然河道的防洪措施的途徑。當五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發(fā)生時,土人設計的這一方案允許公園被洪水淹沒,而不是通過大的渠化水道將水排走。紅飄帶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那次嚴重洪水的水位線之上,沿河岸的綠道是行洪區(qū)。河岸容易遭受嚴重洪水侵蝕的區(qū)域用網箱結構加固。土人設計沒有改變其余的河岸。
公園設計中藝術與生態(tài)的這種結合有助于推動當代景觀設計在中國的發(fā)展。
設計過程
俞孔堅,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的國際成員,土人景觀與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和北京大學景觀設計研究院院長。紅飄帶公園的理念起源于秦皇島市市長與俞孔堅的接觸,當時他正集全市的力量尋求幫助以使城市的濱河地區(qū)獲得新生。菅市長第一次接觸到土人設計的作品是在他參加中國市長班、俞院長在為官員所做的關于城市生態(tài)設計的講座上。當時市長正面對著被城市無序擴張和忽視場地自然稟賦而造成對濱河地區(qū)的破壞。秦皇島是渤海岸邊政府官員與北京市民度假目的地和退休后的去處。市長請土人設計該工程,希望濱河地區(qū)的發(fā)展能夠提升秦皇島市的生活質量,為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做出貢獻。這片區(qū)域增長的人口給湯河沿岸的發(fā)展不斷帶來壓力。市長看到改造濱河區(qū)域的緊迫性。
場地是沿河的一條線性廊道。在首次場地調查中,土人設計團隊發(fā)現了場地的一些特征:健康的白楊樹木平臺,是一個植物苗圃的一部分;村落的遺跡,包含一個大灌渠和一個磚砌水塔;城市擴張帶來的當地的一個非正式的垃圾場以及沿河茂盛的鄉(xiāng)土植被。
設計的過程包含很多爭論。土人最初的設計方案包含一個長1500英尺的亮紅色人工長臺,這一方案沒有得到當地設計評審會的一致接受。評審會委員中許多人接受中國傳統園林的價值觀。在他們看來,自然公園都應當效法16世紀明朝那些達到頂峰的古典園林。
評審會的這種觀點在中國是非常普遍和典型的,事實上,直到最近,所有大學的景觀設計專業(yè)教育仍建立在士大夫化的明朝審美觀的基礎之上。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及類似項目的設計師們更加意識到這一領域的全球趨勢,也更愿意實驗,但在中國,景觀設計的革新往往遭到反對。大部分實際工作中的景觀設計師們仍來自傳統園林院校。
然而,土人設計得到了市長的強力支持,工程得以繼續(xù)。這一工程演變成土人設計與秦皇島市園林局的合作,秦皇島市園林局局長楊麗娜在工程中作為市長的代表和委托人。楊麗娜是紅飄帶設計的堅決擁護者,但是認為俞孔堅早期方案中的紅色設計元素過于剛硬,寬度過窄。在頭腦風暴過程中,俞孔堅和楊麗娜討論了可以創(chuàng)造出在寬度和形狀上具有變化的設計材料。
他們的解決方法是使用當地用來造船的預制玻璃鋼作為材料。楊麗娜認識當地的造船廠,介紹俞孔堅與他們聯系,以調查材料和顏色。這一合作成為工程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設計師們能夠按照自己所選的流暢的線型建造長臺(座椅),合作將當地工業(yè)引入設計過程,也使得工程在短短的5個月內完工。俞孔堅的團隊在建設和現場調整過程中都與造船廠員工緊密合作。
俞孔堅在他的項目中采用的是一種瞄準目標,重點突破的設計策略。他認識到在中國的景觀設計在景觀建設行業(yè)還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作為一項年輕的行業(y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他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將他的項目作為一項一項的實驗,最大的挑戰(zhàn)是執(zhí)行一個“大的理念”。紅飄帶所推進的理念是:在一個簡潔和經濟的設計中將藝術與生態(tài)完美結合。在一貫而終的設計理念中,設計的核心元素――紅飄帶――成為這種方法與傳統園林學派間差異的鮮明標志。
簡約的設計是紅飄帶公園與河上游的另一公園形成強烈對比:一個標準的防洪堤公園,由大面積鋪裝,中國傳統的假山,一條步道以及整治過的沿湯河的水泥堤組成。俞孔堅認為這種以單一防洪為目的的河道改造工程,破壞了自然環(huán)境,他為自己的新項目設立的目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俞孔堅并不認為設計中生態(tài)與其藝術互補相容。相反,對于俞孔堅來說,對于一個公園的體驗是由場地生態(tài)關系和其美學價值所共同決定的。
土人設計選擇紅色作為核心元素是因為紅色在中國傳統中是好運和成功的象征。紅飄帶的創(chuàng)意來自于中國前國家領導人,同時也是著名的書法家毛澤東的書法(毛與秦皇島有著密切的關系)。紅飄帶設計的最初創(chuàng)意來自一個中國的象形文字,作為動詞時譯為“流”,作為名詞譯為“水”。俞孔堅注意到,紅飄帶蜿蜒在新生的濱河廊道,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和諧氛圍,體現出道家對于自然的理解。
踏訪公園
我第一次到秦皇島是晚春的一個下午。由觀看鄰近的一個防洪工程兼公園開始。穿過一條大道到達紅飄帶公園時是一種令人震撼的對比。我穿過一個向下通往兩條小徑的小型廣場進入公園。兩條小徑一條寬12英尺,通往背離河岸的高地;另一條是寬6英尺的木棧道,通往一個更加生態(tài)的地區(qū),并且最終通向紅色玻璃鋼長臺:紅飄帶。
沿木棧道行走,我立刻被溶入一片茂盛的綠色樹林之中。這片區(qū)域被鄉(xiāng)土植物和茂密的白楊樹苗厚厚覆蓋,是這里曾經存在過的植物苗圃的遺跡。從道路一側可以看到一個高檔居住小區(qū)。沿著小路視線能夠穿過樹林望見河流。沿木棧道步行時,透過白楊樹林的隱約光線創(chuàng)造出強烈的圍合感。
土人設計的植被管理計劃基于最小干預現有植被(如白楊幼苗或成熟的濱河樹木)原則。除了引進在發(fā)展建設中被破壞的當地的鄉(xiāng)土物種外,場地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土人設計遵循生自然演替規(guī)律,相信隨著時間推進場地的植被會越來越豐盛。
這片安靜的林地驟然結束,與其相連的是樹林里的一片空地,以及一串通往河濱觀景臺的臺階。觀景臺提供了一個隔河觀看城市風景的視野,也打開了河濱鄉(xiāng)土廊道的視野。沿路用解說牌解釋當地物種,并幫助游客辨認方向。木棧道沿植被綠廊蜿蜒前行,不時有一些通往更高一層道路和鄰近住宅開發(fā)區(qū)的石路穿過。
我發(fā)現這個項目中很強烈的元素之一是從鄰近居住區(qū)引入的平行小徑。走在這些與紅飄帶和河道垂直的石徑小道上的體驗是有趣和迷人的。從這些小徑的節(jié)點處可以容易地看出俞孔堅景觀中關于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隱喻。一條步道從居住區(qū)開始,經過一片種滿野花的草地,草地上有著農村老式磚砌水塔的遺跡,這條步道象征著過去。面向公園的新式居住區(qū)代表現在。新的濱河公園則代表未來。這個項目最激動人心之時是當你透過樹林一角的草叢,第一眼看見若隱若現的紅飄帶的時刻。
在白楊樹林里穿行了約15到20分鐘后,游客們沿著道路走到一片類似于草地的空間,一個白色構筑物突然進入視野(見“土地的重要意義”中的照片)。天棚的圓柱體和它20英尺長的二維棚頂輪廓線創(chuàng)造出視覺的無序,給游客帶來一種突變的感受。白色鋼制天棚坐落在延伸出的木甲板上,正對著河邊種植的一排柳樹。這個公園最主要的特色顯露出來:紅飄帶,與一座天棚的木甲板一角相連。
紅飄帶距水邊有一定距離,幾乎隨意地順應地形曲折蜿蜒。在一些節(jié)點,飄帶中斷,從公園上部和鄰近居住區(qū)延伸出來的石徑橫穿而過。木棧道和紅飄帶的一些中斷是為了使動物能夠從陸地遷徙到水中,但是沒有解說符號指出當地物種和他們的棲息地。沿小徑的一些區(qū)域安裝了攝像頭,它們被安置在大的鋼管頂部,用以監(jiān)視游客的行為,破壞了這里的視覺效果。
紅飄帶最后采用了淡桔紅色,而不是我之前預期的中國紅。褪色的紅色似乎是暴露在陽光下造成的,也可能是清潔工人反復擦洗造成的。飄帶沿著濱河廊道變幻著寬度,仍然界定出廊道的清晰輪廓。
橘紅色玻璃鋼裝置作為加入景觀中的一種書法作品的形象并不是很強烈。當我晚上來到這里希望看看它在燈光下的效果時,看到紅飄帶正在進行維護。這也是我所擔憂的。當時公園建成不到一年。加上紅飄帶明顯的褪色現象,這些都意味著使用的材料是不耐久的,這個公園可能變成某種類似當代藝術的作品而不是永久的景觀工程。
總體來說,參觀紅飄帶的經歷不如遠觀。如果當地的制造者能夠為水平和垂直的表面制造一個更加具有曲線和有機的形態(tài)的話,也許會更好一些。這將使飄帶更像書法作品。建成的飄帶棱角分明,像一個盒子。
紅飄帶的上表面間或有一些透明的圓圈,圈內交替著照明設備與種植池,里面種有鄉(xiāng)土植物。種植的植物被設計成紅飄帶上的剪貼畫樣式,這種設計看起來并不必要,因為公園里種植著大量的鄉(xiāng)土植物。
公園建設中的一些元素對于設計目標來說似乎并不是最理想的選擇。木棧道非常接近自然表面,鄉(xiāng)土植物幾乎無法在其底下生存。從主要的應用來看,木棧道材料的選擇似乎也有問題。采用當地的石頭作為鋪設材料也許更為有趣,也能幫助避免木棧道的單調。
有一些間接跡象表明紅飄帶在使整個公園相統一方面是成功的。紅飄帶開始之前的區(qū)域有一些未加修整的小路通往河邊,不過在紅飄帶所在地沒有看到類似小路。在使游人沿飄帶行走而遠離河濱生態(tài)敏感區(qū)方面也是成功的。
從中國景觀設計的大背景來看,中國很多地方所建的防洪堤公園的典型景觀是冷冰、硬化鋪砌的,而紅飄帶公園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紅飄帶公園也證實了景觀中顏色的視覺力量,以及土人設計簡約、最少干預設計的有效性。這個公園是交給委托者的一份滿意的答卷,當地政府官員希望在中國快速擴張的城市里建立游憩區(qū)域,這個公園提供了低成本、環(huán)境友好的解決方案。紅飄帶公園響應了中國政府對于“和諧城市,節(jié)約建設”的要求,自開始建設后的較短時間內,已經成為城市綠地建設的范例。從更大的國際背景來看,紅飄帶公園將藝術與生態(tài)相結合,滿足人們日常游憩的需要,是對擴展中的景觀設計領域的重要貢獻。
作者簡介:Mary G. Padua,佛羅里達大學景觀設計系副教授,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會員,MGP工作室主任。
紅飄帶――位于海濱城市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的湯河公園,是對于這種方法的一種令人激動的背叛。這個公園引入對中國來說陌生的一種藝術設計形式,為景觀界開創(chuàng)了新局面。在整個過程中,設計師創(chuàng)造出一個生態(tài)敏感公園,是當代中國與世界聯系的象征,同時也喚起這個民族的歷史。
秦皇島是一座擁有260萬人口的都市,距北京近四小時車程。紅飄帶公園就坐落在秦皇島市湯河岸邊,占地50英畝。公園于2006年建成,由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中國第一家私營景觀設計和咨詢公司)設計,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GSLA)和秦皇島市園林局合作完成。
這個公園是土人與秦皇島市的一次實驗;它將具有視覺沖擊的設計元素溶于一體,如長1500英尺的紅色玻璃鋼飄帶(座椅),與中國的景觀設計相比,它更類似于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的Martha Schwartz和荷蘭的 West 8 的風格。同時,公園有著重要的生態(tài)目標。它提供了一種保護河岸和生態(tài)恢復區(qū)域的未開發(fā)地的途徑,而這正是在城市擴張過程中常被忽略的。
該公園同時提供了一種非常有別于中國通用的整治自然河道的防洪措施的途徑。當五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發(fā)生時,土人設計的這一方案允許公園被洪水淹沒,而不是通過大的渠化水道將水排走。紅飄帶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那次嚴重洪水的水位線之上,沿河岸的綠道是行洪區(qū)。河岸容易遭受嚴重洪水侵蝕的區(qū)域用網箱結構加固。土人設計沒有改變其余的河岸。
公園設計中藝術與生態(tài)的這種結合有助于推動當代景觀設計在中國的發(fā)展。
設計過程
俞孔堅,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的國際成員,土人景觀與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和北京大學景觀設計研究院院長。紅飄帶公園的理念起源于秦皇島市市長與俞孔堅的接觸,當時他正集全市的力量尋求幫助以使城市的濱河地區(qū)獲得新生。菅市長第一次接觸到土人設計的作品是在他參加中國市長班、俞院長在為官員所做的關于城市生態(tài)設計的講座上。當時市長正面對著被城市無序擴張和忽視場地自然稟賦而造成對濱河地區(qū)的破壞。秦皇島是渤海岸邊政府官員與北京市民度假目的地和退休后的去處。市長請土人設計該工程,希望濱河地區(qū)的發(fā)展能夠提升秦皇島市的生活質量,為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做出貢獻。這片區(qū)域增長的人口給湯河沿岸的發(fā)展不斷帶來壓力。市長看到改造濱河區(qū)域的緊迫性。
場地是沿河的一條線性廊道。在首次場地調查中,土人設計團隊發(fā)現了場地的一些特征:健康的白楊樹木平臺,是一個植物苗圃的一部分;村落的遺跡,包含一個大灌渠和一個磚砌水塔;城市擴張帶來的當地的一個非正式的垃圾場以及沿河茂盛的鄉(xiāng)土植被。
設計的過程包含很多爭論。土人最初的設計方案包含一個長1500英尺的亮紅色人工長臺,這一方案沒有得到當地設計評審會的一致接受。評審會委員中許多人接受中國傳統園林的價值觀。在他們看來,自然公園都應當效法16世紀明朝那些達到頂峰的古典園林。
評審會的這種觀點在中國是非常普遍和典型的,事實上,直到最近,所有大學的景觀設計專業(yè)教育仍建立在士大夫化的明朝審美觀的基礎之上。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及類似項目的設計師們更加意識到這一領域的全球趨勢,也更愿意實驗,但在中國,景觀設計的革新往往遭到反對。大部分實際工作中的景觀設計師們仍來自傳統園林院校。
然而,土人設計得到了市長的強力支持,工程得以繼續(xù)。這一工程演變成土人設計與秦皇島市園林局的合作,秦皇島市園林局局長楊麗娜在工程中作為市長的代表和委托人。楊麗娜是紅飄帶設計的堅決擁護者,但是認為俞孔堅早期方案中的紅色設計元素過于剛硬,寬度過窄。在頭腦風暴過程中,俞孔堅和楊麗娜討論了可以創(chuàng)造出在寬度和形狀上具有變化的設計材料。
他們的解決方法是使用當地用來造船的預制玻璃鋼作為材料。楊麗娜認識當地的造船廠,介紹俞孔堅與他們聯系,以調查材料和顏色。這一合作成為工程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設計師們能夠按照自己所選的流暢的線型建造長臺(座椅),合作將當地工業(yè)引入設計過程,也使得工程在短短的5個月內完工。俞孔堅的團隊在建設和現場調整過程中都與造船廠員工緊密合作。
俞孔堅在他的項目中采用的是一種瞄準目標,重點突破的設計策略。他認識到在中國的景觀設計在景觀建設行業(yè)還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作為一項年輕的行業(y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他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將他的項目作為一項一項的實驗,最大的挑戰(zhàn)是執(zhí)行一個“大的理念”。紅飄帶所推進的理念是:在一個簡潔和經濟的設計中將藝術與生態(tài)完美結合。在一貫而終的設計理念中,設計的核心元素――紅飄帶――成為這種方法與傳統園林學派間差異的鮮明標志。
簡約的設計是紅飄帶公園與河上游的另一公園形成強烈對比:一個標準的防洪堤公園,由大面積鋪裝,中國傳統的假山,一條步道以及整治過的沿湯河的水泥堤組成。俞孔堅認為這種以單一防洪為目的的河道改造工程,破壞了自然環(huán)境,他為自己的新項目設立的目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俞孔堅并不認為設計中生態(tài)與其藝術互補相容。相反,對于俞孔堅來說,對于一個公園的體驗是由場地生態(tài)關系和其美學價值所共同決定的。
土人設計選擇紅色作為核心元素是因為紅色在中國傳統中是好運和成功的象征。紅飄帶的創(chuàng)意來自于中國前國家領導人,同時也是著名的書法家毛澤東的書法(毛與秦皇島有著密切的關系)。紅飄帶設計的最初創(chuàng)意來自一個中國的象形文字,作為動詞時譯為“流”,作為名詞譯為“水”。俞孔堅注意到,紅飄帶蜿蜒在新生的濱河廊道,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和諧氛圍,體現出道家對于自然的理解。
踏訪公園
我第一次到秦皇島是晚春的一個下午。由觀看鄰近的一個防洪工程兼公園開始。穿過一條大道到達紅飄帶公園時是一種令人震撼的對比。我穿過一個向下通往兩條小徑的小型廣場進入公園。兩條小徑一條寬12英尺,通往背離河岸的高地;另一條是寬6英尺的木棧道,通往一個更加生態(tài)的地區(qū),并且最終通向紅色玻璃鋼長臺:紅飄帶。
沿木棧道行走,我立刻被溶入一片茂盛的綠色樹林之中。這片區(qū)域被鄉(xiāng)土植物和茂密的白楊樹苗厚厚覆蓋,是這里曾經存在過的植物苗圃的遺跡。從道路一側可以看到一個高檔居住小區(qū)。沿著小路視線能夠穿過樹林望見河流。沿木棧道步行時,透過白楊樹林的隱約光線創(chuàng)造出強烈的圍合感。
土人設計的植被管理計劃基于最小干預現有植被(如白楊幼苗或成熟的濱河樹木)原則。除了引進在發(fā)展建設中被破壞的當地的鄉(xiāng)土物種外,場地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土人設計遵循生自然演替規(guī)律,相信隨著時間推進場地的植被會越來越豐盛。
這片安靜的林地驟然結束,與其相連的是樹林里的一片空地,以及一串通往河濱觀景臺的臺階。觀景臺提供了一個隔河觀看城市風景的視野,也打開了河濱鄉(xiāng)土廊道的視野。沿路用解說牌解釋當地物種,并幫助游客辨認方向。木棧道沿植被綠廊蜿蜒前行,不時有一些通往更高一層道路和鄰近住宅開發(fā)區(qū)的石路穿過。
我發(fā)現這個項目中很強烈的元素之一是從鄰近居住區(qū)引入的平行小徑。走在這些與紅飄帶和河道垂直的石徑小道上的體驗是有趣和迷人的。從這些小徑的節(jié)點處可以容易地看出俞孔堅景觀中關于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隱喻。一條步道從居住區(qū)開始,經過一片種滿野花的草地,草地上有著農村老式磚砌水塔的遺跡,這條步道象征著過去。面向公園的新式居住區(qū)代表現在。新的濱河公園則代表未來。這個項目最激動人心之時是當你透過樹林一角的草叢,第一眼看見若隱若現的紅飄帶的時刻。
在白楊樹林里穿行了約15到20分鐘后,游客們沿著道路走到一片類似于草地的空間,一個白色構筑物突然進入視野(見“土地的重要意義”中的照片)。天棚的圓柱體和它20英尺長的二維棚頂輪廓線創(chuàng)造出視覺的無序,給游客帶來一種突變的感受。白色鋼制天棚坐落在延伸出的木甲板上,正對著河邊種植的一排柳樹。這個公園最主要的特色顯露出來:紅飄帶,與一座天棚的木甲板一角相連。
紅飄帶距水邊有一定距離,幾乎隨意地順應地形曲折蜿蜒。在一些節(jié)點,飄帶中斷,從公園上部和鄰近居住區(qū)延伸出來的石徑橫穿而過。木棧道和紅飄帶的一些中斷是為了使動物能夠從陸地遷徙到水中,但是沒有解說符號指出當地物種和他們的棲息地。沿小徑的一些區(qū)域安裝了攝像頭,它們被安置在大的鋼管頂部,用以監(jiān)視游客的行為,破壞了這里的視覺效果。
紅飄帶最后采用了淡桔紅色,而不是我之前預期的中國紅。褪色的紅色似乎是暴露在陽光下造成的,也可能是清潔工人反復擦洗造成的。飄帶沿著濱河廊道變幻著寬度,仍然界定出廊道的清晰輪廓。
橘紅色玻璃鋼裝置作為加入景觀中的一種書法作品的形象并不是很強烈。當我晚上來到這里希望看看它在燈光下的效果時,看到紅飄帶正在進行維護。這也是我所擔憂的。當時公園建成不到一年。加上紅飄帶明顯的褪色現象,這些都意味著使用的材料是不耐久的,這個公園可能變成某種類似當代藝術的作品而不是永久的景觀工程。
總體來說,參觀紅飄帶的經歷不如遠觀。如果當地的制造者能夠為水平和垂直的表面制造一個更加具有曲線和有機的形態(tài)的話,也許會更好一些。這將使飄帶更像書法作品。建成的飄帶棱角分明,像一個盒子。
紅飄帶的上表面間或有一些透明的圓圈,圈內交替著照明設備與種植池,里面種有鄉(xiāng)土植物。種植的植物被設計成紅飄帶上的剪貼畫樣式,這種設計看起來并不必要,因為公園里種植著大量的鄉(xiāng)土植物。
公園建設中的一些元素對于設計目標來說似乎并不是最理想的選擇。木棧道非常接近自然表面,鄉(xiāng)土植物幾乎無法在其底下生存。從主要的應用來看,木棧道材料的選擇似乎也有問題。采用當地的石頭作為鋪設材料也許更為有趣,也能幫助避免木棧道的單調。
有一些間接跡象表明紅飄帶在使整個公園相統一方面是成功的。紅飄帶開始之前的區(qū)域有一些未加修整的小路通往河邊,不過在紅飄帶所在地沒有看到類似小路。在使游人沿飄帶行走而遠離河濱生態(tài)敏感區(qū)方面也是成功的。
從中國景觀設計的大背景來看,中國很多地方所建的防洪堤公園的典型景觀是冷冰、硬化鋪砌的,而紅飄帶公園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紅飄帶公園也證實了景觀中顏色的視覺力量,以及土人設計簡約、最少干預設計的有效性。這個公園是交給委托者的一份滿意的答卷,當地政府官員希望在中國快速擴張的城市里建立游憩區(qū)域,這個公園提供了低成本、環(huán)境友好的解決方案。紅飄帶公園響應了中國政府對于“和諧城市,節(jié)約建設”的要求,自開始建設后的較短時間內,已經成為城市綠地建設的范例。從更大的國際背景來看,紅飄帶公園將藝術與生態(tài)相結合,滿足人們日常游憩的需要,是對擴展中的景觀設計領域的重要貢獻。
作者簡介:Mary G. Padua,佛羅里達大學景觀設計系副教授,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會員,MGP工作室主任。
編輯:songgaofe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