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關于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思考
"20世紀建筑遺產",顧名思義是根據(jù)時間階段進行劃分的建筑遺產集合,包括了20世紀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不同類型的建筑遺產。20世紀是人類文明進程中變化最快的時代,對于我國來說,在20世紀的100年時間,完成了從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到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歷史性跨越。事實上,沒有哪個歷史時期,能夠像20世紀這樣,慷慨地為人類提供如此豐富、生動的建筑遺產,而面對如此波瀾壯闊的時代,也只有建筑遺產才能將20世紀的百年歷史進行最為理性、直觀和廣博的呈現(xiàn)。
20世紀人們的建造理念更多地強調功能性和實用性,表現(xiàn)出明顯的時代差異。因此,就20世紀建筑遺產而言,不應簡單地從藝術形式和審美角度鑒定其價值,而應注重考察它們?yōu)檫m應社會生活變化,而在功能、材料、技術手段以及工程建設等方面所作出的積極貢獻,與那些歷經千百年滄桑、早已被剝離了實際應用、只作為歷史遺跡接受研究與觀賞的古代遺存不同。20世紀建筑遺產往往是功能延續(xù)著的"活著的遺產",其產生背景、建造過程、修繕狀況等均有據(jù)可查,基礎資料相對較為完備。
但與那些令人肅然起敬的古代文化遺存相比,20世紀建筑遺產在文化遺產大家庭中最為年輕,正因為如此,人們往往忽略它們存在的重要意義,造成20世紀建筑遺產在各地不斷遭到損毀和破壞,也使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充滿了挑戰(zhàn)。一是缺乏加強保護的正確認識。對于相當部分的20世紀建筑遺產來說,生命歷程尚未終結,發(fā)展狀況尚未成熟,突出價值尚未充分彰顯,其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往往仍在塑造過程當中,需要探索和提煉科學的保護理論和方法。二是缺乏實施保護的法律保障。人們往往認為20世紀剛剛過去,而未將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列入保護的范疇,因此涉及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和管理的法規(guī)制定相對滯后。目前,在受法律保護的文化遺產中,20世紀建筑遺產所占比例很小,在多數(shù)城市和地區(qū),這一保護行動尚未開始。三是缺乏實施保護的成熟經驗。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存在著不能回避的技術難題,20世紀建筑遺產有著自己的特點,較之傳統(tǒng)建筑,在保護和維修方面往往面臨更大挑戰(zhàn),許多20世紀建筑遺產由于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導致永久性的毀壞或消失。四是缺乏合理利用的科學界定。由于20世紀遺產往往是正在使用的"動態(tài)遺產",產權人或使用者為滿足當前需要而對其經常加以變動,處理不當就會影響20世紀建筑遺產的整體風格和建筑質量,甚至傷害城市民眾的集體記憶,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雖然20世紀建筑遺產與我們相距只有百年,但是由于其藝術多元、技術先進、人文共融,使它們的價值更貼近時代,所以20世紀建筑遺產也是文化記憶的搖籃,現(xiàn)代人類必須予以充分關注。
一是使人類發(fā)展記錄更加完整。今日人類社會,鼓勵多樣化地理解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評價文化遺產的價值,包括人類從刀耕火種到遨游太空的每一步足跡。而20世紀人類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也遠比古代更為多樣、更為復雜。20世紀作為社會變遷最為劇烈的文明時期,各種重要的歷史變革和科學發(fā)展成果,都以各種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紀建筑遺產身上,見證了每一階段、每個角落發(fā)生的不平凡的故事,這就是20世紀建筑遺產的重要價值所在,它們詳細書寫著歷史的每一篇章。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應該不僅限于建筑形式,還應當考慮到作為整體構成部分的廣泛的生態(tài)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和文化框架,應當強調記憶的重要性。即"從單純的建筑角度的文化遺產觀,向更加具有人類學精神的、多功能性和普遍性的觀點轉變"。
二是使社會教育功能更加完善。20世紀建筑遺產形成于過去,認識于現(xiàn)在,施惠于未來。保護20世紀建筑遺產要具有前瞻性,目光放遠。文化遺產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充滿了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故事成為歷史,歷史變?yōu)槲幕L久地留存在人們的心中。2002年,以北大紅樓為依托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向社會開放,成為全國唯一集中研究、收集、展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博物館。具有非凡意義的場所和事件對公眾教育具有特殊價值,應納入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標準之中,并對其保護策略加以重新思考。例如鴨綠江斷橋既是中華民族飽經滄桑和屈辱的寫照,又是新中國誕生后中國人民取得反侵略斗爭勝利的歷史見證。
三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在城市中,20世紀建筑遺產是難得的文化資源。每一個歷史發(fā)展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我國,各個階段的文化特色,相互不可替代,但是都可以通過不同時期的建筑遺產清晰展現(xiàn)。在20世紀建筑遺產中,文化賦予了建筑更多的審美內涵,文化讓建筑獲得了靈魂。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20世紀建筑遺產更表現(xiàn)出人類文明在哲學、文學、美學等藝術領域以及科技領域的成就,擁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在20世紀建筑遺產的傳承中,經典建筑的積累不可或缺。這一時期設計人才輩出,創(chuàng)造出一批優(yōu)秀的經典建筑。經典建筑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建筑,它們超越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因其藝術多元性、技術先進性和人文共融性,使20世紀建筑遺產的價值凸顯。
在全球化迅猛發(fā)展的今天,認同本民族文化是各國都在積極努力的方向。20世紀建筑遺產這一新領域的開拓,突破了傳統(tǒng)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擴大了文化遺產保護的視野,豐富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內容,并且正在推動著相關學科的研究。
一是提高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意識。"20世紀遺產"一經提出,就曾被人認為是自相矛盾的概念。"20世紀"意味著"現(xiàn)代",而"遺產"則意味著"傳統(tǒng)"。在城市化加速進程的語境下,這一矛盾不僅在概念上,同時也會在實際行動中產生后果。今天,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正確認識20世紀遺產的價值,而遇到的主要障礙就是僅強調年代悠久與否,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價值,只有跨越這一障礙,才能使20世紀建筑遺產得到切實保護。因此需要更進一步對20世紀遺產保護的理論基礎加以推敲。事實上,這一障礙客觀存在。在討論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國慶十大建筑"是否列入上報名單的問題上始終存在爭議,最終以建成不到50年、目前正在使用、尚未遇到被拆毀的危險等原因,未能將它們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是開展20世紀建筑遺產的科學評估。面對數(shù)量龐大的20世紀建筑遺產,正確加以選擇,進行價值判別,既是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前提,也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在對20世紀建筑遺產進行科學評估時,應當客觀而寬容,為后人保留延續(xù)的空間。健全的科學評估原則是構成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有效基礎。雖然我們伴隨著20世紀遺產一路走來,但是,對于它們的認識往往基于以往的體驗,很少能以科學的態(tài)度、長遠的眼光,來討論它們對于歷史傳承和文化發(fā)展的價值與作用。今天,不能只保護已有研究成果的歷史遺存,而不注重保護尚待研究的歷史遺存;不能只保護革命時期的遺存,而不注重保護建設時期的遺存;不能只保護與政治事件和人物有關的遺存,而不注重保護反映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發(fā)展狀況的遺存。當前,無論是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還是科學技術進步,都在加快。對于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也需要以搶救的精神加以捕捉。
三是探索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方法。當前,隨著20世紀建筑遺產在國家和地區(qū)保護名錄中所占比例的不斷上升,引發(fā)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如何合理實施保護與修繕問題尤為關鍵,無疑對今天實施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產生深刻影響。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20世紀遺產科學委員會,近年來就集中關注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三大主題:一是如何認定時間較晚的建筑遺產;二是研究特殊構造技術和材料的運用;三是研究特殊設計問題。通過這些研究,試圖解決保護面臨的諸多難題。對于20世紀建筑本體的保護,應根據(jù)該建筑的遺產價值和保存狀況,采取多元化的保護措施。例如對歷史價值較高、遺存狀況較好的,應實施全面保護;對于建筑立面價值較高,內部已經改變的,應保護其特色外觀,內部實施整飾等。對于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研究,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強的實施指南,這一狀況無論對于遺產管理者還是保護實施者來說都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尋求與可持續(xù)利用相適應的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技術和方法,就顯得格外迫切而重要。
由于絕大多數(shù)20世紀建筑遺產仍然處于日常使用的狀態(tài),使用過程中的修繕、維護、內部更新在所難免。因此,必須對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做出科學解釋,并對維修可能采取的措施、更新可能允許的尺度提出明確要求,用于指導保護實踐。應該積極借鑒國際社會比較成熟的保護經驗及相關技術方法。例如如何對20世紀建筑遺產周邊不斷變化的城市空間提出規(guī)劃要求;如何評定列入20世紀遺產的建筑物群的兼容性功能;如何對20世紀遺產中的大型現(xiàn)代建筑保護修繕的經濟可行性進行評估等。同時,應通過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成果,獲得社會各界認可,而要真正獲得所期望的社會支持,需要及時將保護信息向社會公布,建立保護標識以便于公眾認知。另一方面,有必要對20世紀建筑遺產的所有信息進行系統(tǒng)歸檔。
四是實施20世紀建筑遺產的合理利用。保護文化遺產的最大動力是保存文化,而保存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傳承文化。因此保護20世紀建筑遺產并不意味著將其束之高閣。恰恰相反,只要人們在合理利用,文化遺產就會被關心,就會得到及時維護。20世紀建筑遺產,與其它歷史時期的建筑遺產相同,都是一座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代表不同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坐標,當代人們以此為參照,辨認日新月異的生存環(huán)境。應考慮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與所在社區(qū)協(xié)調發(fā)展的互動關系,面向當前和未來的社會生活進行定位。通過20世紀建筑遺產與社區(qū)文化和市民生活重新建立聯(lián)系,創(chuàng)造使閑置空間再次獲得生存的契機,延續(xù)其生命歷程。如何在文化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決定取舍,如何尋找保護歷史記憶與挖掘使用功能的平衡點,是不能忽視的現(xiàn)實問題。在城市中,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應與城市環(huán)境整治和地區(qū)功能提升相結合,與市民公共活動和培養(yǎng)健康情趣相結合、與城市文化建設和特色風貌保護相結合,提升20世紀建筑遺產對城市文化的貢獻度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力。
中國百年巨變所遺留的豐富建筑遺產,是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理念提出的重要社會背景。保護與傳承人類文明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好20世紀建筑遺產,我們才能交給21世紀以及未來一份完整的答卷。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成都市第八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出爐”
原華西協(xié)合大學校長樓、徐子昌舊居、錦江賓館、謝無量舊居……這些見證了成都歷史變遷的歷史建筑,如今已被正式納入名錄保護。成都晚報記者昨日從市房管局獲悉,成都市第八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近日已經市政府批準公布,11處歷史建筑入圍。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公布的歷史建筑保護名錄達78處。【詳細】
廣州6建筑入選“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聯(lián)合公布的“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包括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內的98項建筑入選。其中,廣東有六個項目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分別是廣州市中山紀念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州白云山莊、廣州泮溪酒家、白天鵝賓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