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景觀設計的比較:溯源篇
中西古典園林的區(qū)別
從整體上看,中、西方園林由于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迥異、社會形態(tài)不盡相同,文化上也受到不同哲學、美學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使其在造園中對于布局形式和建設材料的選擇產(chǎn)生很大差異,這就導致了中西方園林都具有各自鮮明的風格和形式,也體現(xiàn)了各自不同的觀念情調(diào)和審美意識。其中,尤以15至17世紀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和法國古典園林與中國古典園林之間的差異最為顯著。
設計理念上的差異
中國園林講求“意境美”,西方園林講求“形式美”
中國園林區(qū)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以創(chuàng)造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現(xiàn)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謂的意境。
中國的園林設計注重"景"和"情",講求“借景生情,托物言志”。即以自然界的山水為藍本去造“景”,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借“景”來觸發(fā)人的情思,在詩情畫意和情景交融之中體味"意境"之美。
意境,實質(zhì)上是園主(設計者)所向往的,當中寄托著情感、觀念和哲理的一種理想審美境界。這種意境美不是簡單的再現(xiàn)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領悟自然美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與提煉,賦予景象以某種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導和深化,使觀賞者(包括園主本人在內(nèi))在游覽觀賞這些具體的景象時,可以觸景生情,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聯(lián)想,從而感悟到景象所蘊藏的情感、觀念,甚至是某種人生哲理,獲得精神上的超脫與自由。
中國園林對于意境美的追求,主要是因其脫胎于中國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中國古代沒有專門的造園家,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詩人、畫家等都直接參與進對園林的營造之中。而詩和畫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國造園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對中國園林的影響最為直接、深刻。可以說中國園林一直是循著繪畫的脈絡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沒有什么造園理論專著,但繪畫理論著作則十分浩瀚。這些繪畫理論對于造園起了很多指導作用。畫論所遵循的原則莫過于"外師造化,內(nèi)法心源"。外師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為創(chuàng)作的楷模,而內(nèi)法心源則是強調(diào)并非刻板的抄襲自然山水,而要經(jīng)過藝術家的主觀感受以粹取其精華。
除繪畫外,詩詞也對中國造園藝術影響至深。自古就有詩畫同源之說,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清人王國維曾說:"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可見,意境是要靠"悟"才能獲取,而"悟"是一種心智活動,"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因此中國園林的營造要旨就是要追求意境。
相較與中國古典園林,西方古典園林的營造之中雖然不乏詩意,但刻意追求的卻是形式美。
它不僅布局對稱規(guī)則嚴謹,就連花草樹木都修整得方方正正,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幾何圖案美。這種軸線對稱、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幾何式構(gòu)圖,強烈的韻律節(jié)奏感,無不體現(xiàn)出對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西方古典園林對于形式美的執(zhí)著追求,也是源于西方的文化藝術理念中對于和諧,整齊、平衡等美學的崇拜。人們認為自然美有缺陷,為了克服這種缺陷而達到完美的境地,必須憑借某種理念去提升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種形式美。
早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從數(shù)的角度來探求和諧,并提出了黃金率。羅馬時期的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筑十書》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問題,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組合細部時適度的關系"。文藝復興時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人還通過人體來論證形式美的法則。而黑格爾則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為命題,對整齊一律、平衡對稱、符合規(guī)律、和諧等形式美法則作以抽象和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則就有了相當?shù)钠毡樾?。它不僅支配著建筑、繪畫、雕刻等視覺藝術,甚至對音樂、詩歌等聽覺藝術也有很大的影響。與建筑有密切關系的園林更是奉之為金科玉律。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