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需自然,于我心有戚戚焉
十八大曾提出“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而今在規劃設計中,我們也常聽到設計師在強調“文化自信”。談及文化,北京這座古都的規劃一直是討論的焦點。出生在北京的張新宇先生談到這里說道:“北京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不同的習俗、文化在此相容相合,歷史上如此現在也還如是。隨著經濟發展城市擴容,北京卻也不再是曾經的北京,她的氣質神韻與精神已不再是溫暖、親切而自然。”文化,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是精神、是靈魂。文化需要相應的載體作為依托,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Q1:就您所理解的“文化自信”,在未來的景觀設計中,本土文化的參與度將會是怎樣的發展趨勢?
張新宇:依我看,還是馬克思在《資本論》里的論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就是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我國在經歷閉關鎖國、盲目自信;到國門失守,無所適從;再到改革開放,騰飛發展,國力的提升與文化的自信都是經濟基礎決定的。在我國業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提出了體制自信、文化自信。我想,在今后,隨著經濟繼續發展,文化自信衍生出的形式或內涵,將會越來越彰顯出來。
在文化自信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強調一點,即不要把文化自信,變成文化符號的表象化展現。在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設以及園林建設中,園林小品設置過多過濫,這種文化符號的堆砌反而是沒有文化或文化膚淺的表現,并沒有真正上升到文化自信的層面。文化自信要由內向外,要體現底蘊和積淀。文化內涵的展現應該是自然而然的,應更注重神韻的傳達,弱化無功能的形式化表現手法。園林,不僅要形成美的效果,更要有好的意境。這樣才能使人觸景生情,讓人體味到“于我心有戚戚焉”。
Q2:對于現代新城的塑造來說,面對大量的西方設計元素涌入,如何在建立本土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加以合理創新?
張新宇:奇奇怪怪和創新,在我看來,兩者之間就隔著一層“窗戶紙”。那么,如何來界定這二者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有沒有文化的主線把控。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這兩者或許很難分辨,但作為專業人員來講,做設計時的“初心”是否研究了功能、經濟與形式三者間的關系;是否研究了地域文化;是否研究了新技術新材料的可行性等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這個設計就不是奇奇怪怪的設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不確切的,那么這個設計就是奇奇怪怪的設計。
創新首先要傳承,沒有傳承的創新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要認識到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在傳承的同時還要積極地消化吸收西方的設計思想,學習掌握西方先進的工藝、技術,努力創新,不如此則又會陷入到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的泥沼。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境外設計師是遠來的和尚好念經——太強勢;本土的設計師是沒有受到應有尊重,甲方干預過多——太弱勢,以上兩種狀況都不利于設計創新。甲方、業主在設計之初要嚴選設計師,選定之后要敢于放手讓設計師創作。這就好像看醫生,病人不能基本也不敢對醫生的診治指手畫腳,越是疑難雜癥對大夫的依賴越強。找到一個好的設計師就像找到了好的醫生,尊重他信任他,就會得到比較好的成果。反之,總是對設計師指手畫腳頤指氣使,不斷地在方案階段反復,沒有一以貫之地深入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如此這般一定不會得到好的結果。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yifen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