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規劃司長徐林:城鎮化建設難點在落戶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城鎮化問題。國務院近日亮出四項舉措,將在今年加大力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以求更大程度地釋放內需潛力。這三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哪些成績?未來人口大量涌入的超大城市該如何發展?資源型城市又將如何實現轉型?近日,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就上述問題接受了經濟之聲的專訪。
中國已實現由農業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的標志性變化
記者:這三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哪些成績?最大的亮點在哪里?
徐林:過去三年,是中國城鎮化發展較快的時期。我們頒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規劃》圍繞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在規劃頒布后三年里,我國每年的城鎮化率,用常住人口來衡量,提高了一個多百分點。到2015年年底,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6.1%。如果用超過50%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已經實現了由農業社會向城市社會的標志性的轉變,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變動。
城鎮化建設難在落戶 因為落戶要花錢
記者:《規劃》制定的城鎮化目標為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基本公共服務如何保證?
徐林:我們現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大概只有37%左右,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有近20個百分點的差距,這是中國的戶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戶籍制度基礎上的福利差異導致的。所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特意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作為一個指標提出來,目的是引導大家允許更多進城農民工能夠安家落戶。實現45%這個指標,意味著要1億左右的城鎮非戶籍常住人口落戶。
按我們的測算,到2020年,進城打工的農業轉移人口總數會在3億左右。解決了1億人落戶,還會有2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不能落戶,怎么保障這些人的基本公共服務呢?去年國務院推出了居住證制度,按照居住證制度的設想,居住證上要承載一些基本公共服務。按照居住證制度,這兩億非戶籍常住人口,將無條件領取居住證,并根據持有居住證時間的長短,來享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所以說,這是一個兩條腿走路的城鎮化。落戶人口可以完全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非戶籍常住人口依托所持有的居住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到最后,如果居住證制度賦予的公共服務水平越來越高,戶籍就不那么重要了。隨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居住證可能就可以取代戶口了,但還會要一段時間。
農民落戶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落戶之后,他在農村的權利是能夠延續,還是被剝奪。總的說來,我們要為這些進城農民在農村的財產權,提供一個價值實現的通道和機會。對于那些不想繼續持有農村財產權要的集成農民,你要給他提供一個是自愿、有償退出的一個渠道。這有利于提高農村土地等要素的流動性和配置效率。
記者:下一步城鎮化的難點在哪些方面?
徐林:按照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求,難就難在落戶,因為落戶要花錢。一個農民工落戶,到底要花多少成本?據我們調研,大概在8萬到15萬之間。但這筆錢并不是要一年支出,是一個逐年支付的過程。但農民工落戶也會帶來一些好處,按重慶的經驗,這些農民工落戶之后,使得當地勞動力的供應更穩定了。我個人認為,任何一個城市政府,是有理由付出這些成本的。因為這些農民工在你這個地方工作了比較長時間,也居住在這里,本地的經濟和財政是有他們的貢獻的,按照公共財政理論,你就有義務為這些人提供公共服務。對城市政府而言,可能最難的是住房保障問題,特別是對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能本地戶籍人口的住房保障都沒到位,又新進來一批人,會覺得壓力比較大。
農民進城落戶有利于樓市去庫存
記者:城鎮化推進,農民進城來,對樓市去庫存化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徐林:貢獻有多大不好說,但是如果讓一批新市民落戶,總會會形成這種需求,農民工既然落戶了,就一定會尋求在這個城市穩定的住處。從理論上來說,它一定是有利于(去庫存),但問題是這些庫存商品房的分布和這些進城農民工的空間分布不一定是吻合的。大量三四線城市,包括縣城的商品房庫存,不一定能受益于農民工進城落戶,因為農民工進城主要還是分布在地級以上城市。但總的來說,它一定還是有利于消化庫存,至于能消化多少,能有多大貢獻,很難給出具體的數據。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