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探索山地“海綿城市”建設 無經驗可循尚需因地制宜
2014年以來,作為全國16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的重慶悅來新城,按照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指南,結合山地城市實際情況,目前正從規劃、建設、技術標準、投融資政策等多方面全力探索山地城市的“海綿體”建設。
基層認為,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海綿城市建設意義重大,但由于其尚屬新生事物,無論從建設標準還是管理體制都還在摸索中。國家應考慮各地實際情況,避免政策制定和標準一刀切,讓各地試點和探索能真正取得成效。
――屋頂花園、調蓄池、植草溝無處不在的“海綿體”
位于嘉陵江畔的重慶悅來新城是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也是唯一以山地為主要地貌特征的試點區域。近日,記者走進正在建設中的悅來生態城,感受山地城市“海綿體”究竟是如何打造的。
在新城會展公園山頂的一幢公共建筑屋頂,記者發現,和一般進行防水和硬化處理的屋頂不同,這里的屋頂分布著十來個大小不一的花園。重慶悅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寄然告訴記者,這些花園能夠吸納部分降雨,而其他的雨水則通過屋頂和樓面的各種收集管網統一匯集到大樓旁的雨水收集池。雨水經沉沙過濾后,可以用來進行植物澆灌。
在大樓不遠處,一個5000平方米的水塘在鋼筋水泥的包圍中格外顯眼。“這以前是口山坪塘,在建設過程中特意保留的,將來可以改造為調蓄池,用作雨水的儲存、凈化和再利用,同時與綠帶內的景觀和濕地打造成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熊寄然說,重慶屬于丘陵地貌,高差大,雨水儲存和輸送具有天然優勢:收集的雨水通過植草溝和雨水花園進入調蓄池,調蓄池對進入其中的雨水進行凈化后,再輸送至海拔低處,用于路面沖洗、苗木澆灌和回補地下水。
道路排水方面,記者在正在施工的高義路看到,植草溝這一“新工藝”正在取代過去“雨水箅子+排水管道”的老技術。施工單位貴州建工一建項目負責人楊緒言告訴記者,1.5米深的植草溝里從下到上共分7層,包括:防滲膜、卵石層、下層土工布、沙墊層、上層土工布、種植土和草皮,今后道路雨水將不會迅速排走,而是被“吸收”在里面。
熊寄然表示,山地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更多的是保留地塊中的崖、溪、谷、岸等原有自然地貌,依山就勢,順勢而為。以建筑、道路、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來設置各種可吸水的“海綿體”。
編輯:xiongsiyan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