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研制出新技術可提取史前人類DNA
據澳大利亞《悉尼先驅報》5月2日報道,考古學家已研制出一種高度敏感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提取方法,可從早期人類居住洞穴中的巖土沉積物中提取DNA檢測,進而有助于確定早期人類的起源及其進化過程。
利用這種方法,一支由歐洲研究人員及伍倫貢大學(UniversityofWollongong)的科學家組成的考古隊伍已能在無骨骼殘骸的情況下,斷定洞穴內是否有早期人類活動的痕跡。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進化遺傳學部門主任帕珀(SvantePaabo)稱:“通過從沉積物中提取的早期人類DNA,我們就能探測出早期人類群體的存在痕跡,這是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他認為,這種方法將成為考古標準工具,就像放射性碳定年法一樣。
這份論文發表于《科學》(Science)期刊上。學者們研究了如何在同一巖層的沉積物中提取線粒體DNA鏈,還在該巖層發現了早期人類的殘骸化石。他們先以新方法測試了有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及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活動痕跡的洞穴,發現沉積物DNA提取方法的探測結果與化石偵察結果一致。隨后在多個未發現尼安德塔人骨骼化石的洞穴中通過新方法得出了早期人類曾生活在此的結論。
這些遺傳學家的工作得到了伍倫貢大學教授、地質年代學家雅各布斯(ZenobiaJacobs)的認同。她說:“他們可以通過觀察這些DNA的分子鐘來估算數字,但這已相當精準了。你還得確定DNA沉積物的年代來確定年譜。”
據了解,除了提取早期人類DNA外,研究人員還可通過新方法探測長毛猛犸象等早已滅絕的動物的存在痕跡。帕珀稱,分析沉積物DNA的方法是一套相當有用的考古辦法,相信將很快得到普及。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國家文物局部署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
4月16日至17日,國家文物局在雄安新區召開工作會議,部署推進雄安新區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詳細】
湖北: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開建
近日,全省大遺址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作會在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召開,各路專家學者齊聚屈家嶺遺址所在地,共商我省大遺址保護、利用大計。【詳細】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至少再建10個
國家文物局昨日在官網發布《大遺址保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