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訪談錄:北川弗蘭
▲攝影師:T.Kobayashi
北川先生具有洞察藝術潮流、社會問題甚至是人性的能力,其洞察力的敏銳程度著實令人欽佩。
他是現實的,也是浪漫的。現實得可以把一切超出常人想象的艱難當作一個過程,義無反顧地、持續地舉辦大地藝術節。說他浪漫,是因為他擁有非常純真的想法,希望拯救藝術、把笑顏帶給生活在鄉村中的人們。而這些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經濟利益、也是很難讓人們接受的,可他一做就是20年!
“平緩的堅毅”,這是他傳遞給我的從容。不言敗,穿梭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不言苦,默默地吞咽一切的質疑和繁難;不言休,期待著藝術為大家帶來純真和燦爛的笑容。
劉佳:作為國際知名策展人,您一直踐行著藝術與社會相結合的理想,但是,當代藝術都發生在城市,是什么讓您以農村作為舞臺,開啟了大地藝術節的宏大構想?
北川弗蘭:以前,農村非常重要,農業自身就是生活的食糧,農作物在城市生活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是近年來在以資本運作為主導的市場經濟中,農業對于日本來說顯然是一個低效的產業。因為國策,日本的農業基本被拋棄了,造成了糧食自給率只有40%的局面。也正因為如此,農業越來越弱。原本從事農業的人們,也會因為效率極低而流向城市;于是農村的人口銳減,剩下的都是老人,整個區域都喪失了活力。想想將來,不免凄涼。
留守的老人們為國出過力、也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只留給他們這樣的晚景合適嗎?20世紀的城市如若想要有生氣,只要人們把在城市中賺的錢,花到各個地方去就行。可是,城市真的是人們為了活下去最理想的居住場所嗎?雖然,城市里充滿了刺激、興奮和恣意消費的場面,但是人們并不能輕松快樂地生活,到處都是競爭。盡管能獲得非常多的信息,但人們也被信息折騰著,這種狀態談不上是真正的生活。比如在東京生活,一個月沒有30萬日元不行,但是在鄉村,只要10萬日元就可以了。而且這10萬日元不僅能保證生存,還能維持精神生活的豐富性。我覺得沒有必要在城市中拼命地工作。生活在鄉村的人,也沒有必要向往城市的風景、認為拼命工作才是對的,更沒有必要認為自己比城里人落后。
其實,我認為農本主義在精神層面上有多種意思,內涵豐富。即便是在農村人口迅速減少、環境逐漸凄涼的境況中,我也希望生活在鄉村的人們能為自己的生活感到自豪,或是因為能夠擁有現在的生活方式而感到自豪。
再來說下藝術,一直以來藝術反映著自然與人類的關系,或是文明與人類的關系,所以我認為藝術無比奇妙。可是,20世紀是城市的時代,藝術也變成了城市的藝術,反映的大多是人類病態的一面,這讓人費解,并且也不會為看的人帶來愉悅。
提到音樂,大家會用喜歡不喜歡來表述,可當人們談論藝術的時候,卻會用看不看得懂來描述,特別是在評價現代藝術的時候。這不正常,藝術本不應該如此,它應該是人類非常親密的朋友才對。所以說雖然認同現代藝術屬于城市,但我覺得藝術如果下鄉,也會發揮作用,對鄉村有促進作用。這個想法最初遭到了反對。雖然大家都不能理解,但我認為優秀的現代藝術家,反而在鄉村中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因為他們可以自由地發揮想像,也知道真正的問題點,所以會有好的作品出爐。基于以上的想法,我發起了大地藝術節的活動。
此外,對城里人來說,在鄉間觀賞藝術,不用再像在城里那樣皺著眉頭裝出一幅非去看藝術的樣子不可了;“到鄉下去,在那里能真正品味到精彩的藝術。”我就是這么想的,實際上也獲得了成功。城里的人們向新瀉縣的山中進發,到達瀨戶內海的小島上,這對農村的人們說來也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藝術家們在田間創造作品時,作品顯不顯眼已不再重要,如何讓作品融入周邊的環境才是重點。這也成為了一個契機,藝術家們開始注重作品的場地以及如何展示作品之后的廣闊背景。作品不是為了取悅藝術家本身,而是讓來此欣賞的人們得到快樂。我對藝術的理解也得以實現。這就是越后妻有的藝術。
▲攝影師:ANZA?
▲攝影師:H.Kuratani
劉佳:“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和“瀨戶內國際藝術節”都是世界級的藝術展覽。策劃這樣規模龐大的展覽,從提出構想到促成藝術家和當地居民的共同參與,想必是遇到了諸多的困難,請問您是如何一一克服的?另外,在促成展覽的過程中,令您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北川弗蘭:真的是困難重重,事情也是千頭萬緒的,但這也是必經的歷程。我們在農村開展藝術節的活動,遇到困難也是難免。是因為考慮到藝術節今后會對農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付諸了行動。不過真是阻礙重重。時至今日,每天都還會收到很多郵件,也在不斷遇到難題,需要相當強的承受力。
雖談不上使命感,但我覺得現在的藝術太過寂寞、無聊、沒趣。藝術本應是人們最好的朋友,如果沒有這樣的朋友,人也會變得無趣。如今,人們相互之間都成了競爭對手,都市中充斥著刺激、興奮和膨脹的消費的同時,競爭無處不在。總是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人也會變得乏味。我認為恰恰是這種時期,更有必要發揮藝術的作用,于是便與藝術結了緣。漸漸地,我發現藝術原來如此有趣、富有含義,便盡自己所能地去接近藝術。我所理解的藝術,指的并非是歐美的或是流行的藝術,而是源自生活的藝術。
編輯: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