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
見到86歲的生態(tài)學家馮耀宗時,他正聚精會神地坐在電腦前修改演講稿。8月22日,“第十二界世界生態(tài)學大會”在北京召開,他作為”生命群落學”分會場主持人將進行主旨演講。
60多年來,馮耀宗與群落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人工群落學”、“植物群落學”到創(chuàng)立“生命群落學”理論,馮耀宗對生命的本質予以了全新的、科學的定義。對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確立了嚴謹的評價標準。是當今從群落學高度研究生命大理論的世界第一人,也是把生態(tài)學的研究對象從宏觀引入微觀的創(chuàng)新學者。
1992年,世界上第一個多層多種生物社會在云南建成,這個多層多種人工群落生物社會,建立在西雙版納勐臘縣的葫蘆島上。“人工群落的成功經驗,證明了中國科學家首先找到了人類管理地球的科學之道,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與發(fā)展協調同步的示范。”馮耀宗認為,這對于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損失,能起到扭轉作用,能使人類重新回到保護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軌道。
降壓原材蘿芙木的發(fā)現
上世紀50年代,一批研究生物圈的科學家聚集于云南,他們將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推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前沿。“人工群落”正是這項前沿科研的勝利成果。
1958年,壯志在胸的馮耀宗,毅然來到西雙版納密林中。幸運的是,大學剛畢業(yè)的他便跟隨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吳征鎰和生態(tài)學家曲仲湘從事科研究工作。在幾位科學家的帶領下,他投身于植物學研究戰(zhàn)場,在中國的植物王國——西雙版納,每天他都要面對茫茫蒼蒼的原始森林,諸多思考在他的腦海里涌現:為什么熱帶地區(qū)不十分肥沃的土壤上,能存活數目眾多的植物,如此巨大的生物能量來自何處?為了查尋答案,研究自然規(guī)律,他不畏任何辛勞,白天尋找新的植物品種,收集標本,晚上查閱資料,不停地思考、調查,再思考、再調查。在沒有電燈的夜晚,他就著煤油燈工作,一字一句寫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對任何疑問他都不會放過,對任何值得研究的跡象,他都會緊抓不放,認真工作的作風數十年不變。
馮耀宗參加工作頭幾年,便取得了3項有價值的成果:首先是發(fā)現并人工馴化降壓藥物蘿芙木;其次在全國首創(chuàng)人工種植香葉天竺葵技術,為香料工業(yè)立下大功;第三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山茶花圖志”。
當時的蘿芙木是國家急需的制藥原材,多靠進口且價格昂貴。今天今常用的降壓藥中最重要的原材便是蘿芙木。可是事情不是找到蘿芙木就可以解決的,要將野生蘿芙木馴化成人工批量種植的品種,開展大批量生產,還要經歷漫長的科學研究。經過艱苦努力,蘿芙木的野生馴化工作成功完成。植物學報刊出了馮耀宗的兩篇論文《環(huán)境條件對蘿芙木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光照強度對蘿芙木生物鹼含量的影響》。
科學之花綻放葫蘆島
如今,被人們所熟知的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是經過選址搬遷的。當年,曲仲湘、吳征鎰、蔡希陶等科學家,發(fā)現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與周圍人為開墾的單層單種結構差距很大,功能上、結構上不利于搞生態(tài)研究,于是決定遷址。
西雙版納植物園重新選址的任務交給了馮耀宗等其他年輕的科研人員。馮耀宗和同事經過反復勘查,選定小勐侖的葫蘆島。 “這里自然景觀很美,地形復雜,原始森林、雨林保存完整。”在馮耀宗看來,羅梭江繞島流過,是天然邊界,封閉式園址具備和保持著自然的純真。這個選址方案被批準后,科研工作者們便投身到在原始森林里建園的工作,頂著烈日與高溫,不辭勞苦開辟出200畝人工群落試驗地。巴西橡膠、云南大葉茶、胡椒、砂仁、小??Х?、可可……將眾多植物一層疊一層、一種挨一種種下,在這里茁壯成長。
經過大伙細致觀察,發(fā)現群落結構復雜處災害小,群落結構簡單處風害重。原始森林能夠在風災中依然穩(wěn)定,這就是多層多種結構提高的抗風災能力。那森林的水分從哪兒來?實驗證明,原始森林的土層里蘊含著大量的水。肥力呢?他們在一塊被砍伐的森林空地上試種早谷,收獲逐年遞減最后為零,相較于原始森林自養(yǎng)肥力的優(yōu)越,單一種植耗盡了土地的肥力。蟲害又怎么解決? 馮耀宗發(fā)現,在森林有著物種多樣性的動態(tài)平衡,有害蟲,必有益蟲,在人工群落試驗中,林密鳥多蟲多,鳥、蟲相克,蟲、蟲相克,形成天生衛(wèi)士。
數十年科研實驗,馮耀宗及同事們的執(zhí)著與辛勞,讓科學之花在葫蘆島上開放。
走進葫蘆島人工群落,這塊不到30畝的試驗地上,種植著200余種具有特殊經濟價值的植物,組成了欣欣向榮的生態(tài)大家庭。20余年來,在“人工群落”種植模式下,這些植物沒有進行人工管理,不必去施肥,灌溉澆水,除草打藥殺害蟲,卻旺盛地生長著。
今天,西雙版納植物園的“人工群落”生態(tài)工程信息研究成果,在全國推廣開來,這一技術在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保護,甚至旅游業(yè)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人工群落”獲得中國科學院科學進步一等獎、二等獎。馮耀宗獲得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國際上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膠——茶”人工群落試驗及生產基地在海南建成。中國人用了40多年的時間,從實踐到理論,研究地球植物生態(tài),終于率先在葫蘆島和海南島樹起了兩面“植物生態(tài)旗幟”,這一成就獲得國際瑞士雄才大略獎。這一新的科學領域,將對人類的生存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為人類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尋找到一條好的途徑。
從人工群落到生命群落
經過潛心研究,馮耀宗在“人工群落學”“植物群落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生命群落學”理論,將生態(tài)學的研究對象從宏觀引入了微觀。這門全新學科是蔡希陶、吳征鎰、馮耀宗等三代科學家在人工群落學基礎上,經過60多年的歷練升華產生的。生命群落學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對生命現象作出了新的定義和詮釋。這個新學科在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教育、農業(yè)林業(yè)等各個領域均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1962年,斯坦利·科恩博士首次發(fā)現EGF,1986年獲諾貝爾獎。EGF細胞生長因子,是人體內的一種活性物質,可以修補增生肌膚表層細胞,對受傷、受損之表皮肌膚擁有絕佳的療效。其最大特點是能夠促進細胞的增殖分化,從而以新生的細胞代替衰老和死亡的細胞。還能止血,并具有加速皮膚和黏膜創(chuàng)傷愈合,消炎鎮(zhèn)痛,防止?jié)兊墓πА?/p>
EGF的發(fā)現使生命的逆轉成為可能。但它的缺點也是致命的,穩(wěn)定性能不好,在常溫下易失散,其活性僅能保持7天,這也使得EGF價格昂貴,加劇了其運用的難度。
馮耀宗以人工群落學為基礎,在植物中提取的細胞生長因子,經過長期的生物細胞通道試驗發(fā)現了另一種生命活力因子——EGF-C,并從科學上證明了EGF-C和EGF是近親。這是來自云南植物王國寶庫中的“生命信息素”,幾年來生命群落團隊的十幾位專家教授在醫(yī)學、農林學領域做了數百次應用實驗,證明了其不可小視的細胞修復效果。由于其價格低廉,保質期長等優(yōu)點,EGF-C也將推動我國醫(yī)學及生物等相關領域的發(fā)展。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yifen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