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姿”成為苗木品質最大的差異
專家指出:未來樹種應用將滿足生態(tài)、景觀、文化三要素:
“生態(tài)”是多用鄉(xiāng)土樹種,以喬木為主,花灌木點綴;“景觀”則需滿足春花、夏蔭、秋色、冬姿的季節(jié)觀賞特征;此外還要注重挖掘樹木文化,體現樹木內涵、中國元素。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一個常見的樹種——鳳凰木,在近3年的綠化行業(yè)低潮中的漲與跌。 鳳凰木,“生態(tài)”與“文化”兩個要素,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景觀”要素中的“姿”,卻成為“品質”最大的差異,也是目前大多苗木發(fā)展的瓶頸。
鳳凰木(中國風景園林網配圖)
一樹成景,種植到工程上,能夠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是目前大多數園林工程的要求。
如2016年下半年,廈門的市政綠化修復提升工程就全用大規(guī)格全冠樹,一時間,福建省內的精品苗被采購一空。
但市場供應,卻沒辦法跟上,畢竟,種樹不是種菜,周轉周期長,所以現在市場上,能順應“潮流”的精品樹型就變得物以稀為貴了。
早年,各地方苗木應用標準只有胸徑、分枝點等兩三個指標,所以大部分苗圃培育“殺頭貨、截桿貨、骨架貨”;現在許多苗木采購都需要參考五六個指標,對樹形開始有了明確具體的要求,最終導致“按標準來很難落地”,強制執(zhí)行難度不小。如:
鳳凰木植株高大,由于樹冠橫展而下垂,濃密闊大,在熱帶地區(qū)擔任遮蔭樹的角色,同時多為主景樹,在應用中樹形就有了更嚴格的標準。且現在工程項目多要求25-30cm全冠樹形,在市場上很難找到。
為什么?
我們對市場鳳凰木存儲量進行了摸底統(tǒng)計,現在比較稀缺的規(guī)格是φ25-45cm , 其中62% 為截桿貨、骨架貨;原生全冠貨源不足四成。
苗圃培育原生全冠鳳凰木的商家并不多,因為全冠樹盤貨運輸成本高,且需要有較高的移栽養(yǎng)護技術,現φ25-45cm 原生全冠鳳凰木市場整體存貨源大概 1300 多棵,其中中山樹城花木場占有率 70-80% 。
樹城花木場場主分析:“鳳凰木,樹形舒展飄逸,樹形和花期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園林綠化中常作為主景樹,所以在規(guī)劃培育這一樹種時,我們就全部保留原生自然冠幅,以更好的體現鳳凰木枝葉的舒展與飄逸感。但是鳳凰木成型很慢,一般要8-9年才成型,目前苗圃存貨量最多的是φ10-15cm 貨源,大規(guī)格精品鳳凰木至少還要五年后才能更新上市。
編輯:dengzhu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