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建筑的回歸與創新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綿綿五千年的風波歷史,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的沉淀,不僅僅凝聚在優雅詩詞歌賦和動人心弦的歷史故事中,更多的,是存在于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的地方,就如我們的傳統建筑。
中國傳統建筑又稱中式建筑,其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思想的進步,我國建筑的風格也隨之發生著變化,出現了多元化形態。但這種多元化建筑趨勢,也導致了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地域特色正在消退。作為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追溯和反思,中式建筑自然而然重新浮出水面。
人們開始從紛亂的“摹仿”和“拷貝”中整理出頭緒:利用傳統的中式建筑元素和現代建筑手法的結合運用,從而產生的一種建筑形式——新中式建筑。
什么是新中式建筑?
新中式就是中式建筑元素和現代建筑手法的結合運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從而產生的一種建筑形式。它不僅僅是對傳統建筑元素的現代應用,更是對中國傳統建筑的一種延續和發展。
新中式建筑的特點:
新中式建筑風格主要有以下的特征:在運用現代的材料和技術,滿足使用者的生活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結合和創新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以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優秀的新中式建筑不僅結合了傳統中式建筑的風格,還充分考慮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觀念。
如何打造新中式景觀?
在實際設計中,往往是使用傳統的造景手法、運用中國傳統韻味的色彩、中國傳統的圖案符號、植物空間的營造等來打造具有中國韻味的現代景觀空間。
新中式景觀設計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自然離不開框景、障景、抑景、對景、借景、漏景、夾景、添景等經典手法。除此之外,結合現代的景觀元素,共同營造豐富多變的景觀空間,達到步移景異、小中見大的景觀效果。
框景:利用門框、窗框、樹框、山洞等,有選擇地攝取空間優美景色。
障景:一步一景,移步換景。采用布局層次和構筑木石達到遮障、分隔景物,使人不能一覽無余。
對景:園林中,或登上亭、臺、樓、閣,可觀賞堂、山、橋、木或在堂橋廊處可觀賞亭、臺、樓、閣,這種從甲觀賞點觀賞乙觀賞點,從乙觀賞點觀賞甲觀賞點的方法,叫對景。
借景:在視力所及范圍內,將好的景色組織到園林視線中的手法
漏景:從框景發展而來。框景景觀全觀,漏景若隱若現,含蓄雅致。
夾景:一種帶有控制性的構景方式,它不但能表現特定的情趣和感受力,以強化設計構思意境、突出端景地位,且能夠引導、組織、匯聚視線,使景觀空間定向延伸,直到端景的高潮。
新中式色調的選擇
色彩是景觀表達定位的首要元素。地中海風格典型的藍與白;東南亞風格以宗教色彩濃郁的神色系為主,如深棕色、金色、褐色等。不同色彩的選擇往往帶給人全然不同的感官體驗。那么要詮釋新中式到底該如何用色?
新中式景觀設計主要選用能代表華夏文明的幾種色彩,即所謂的“國色”,以中國紅、琉璃黃、長城灰、玉脂白、國槐綠為主。結合景觀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還常常使用到原木色和黑色,這些色彩共同營造出景觀的表情,形成尊貴、喜慶、祥和、寧靜、內斂的新中式景觀空間。
中國紅、琉璃黃:一般運用在大門、廊架、景觀亭、景墻等構件上,凸顯高大上檔次。
玉脂白:主要運用在景墻飾面、雕塑、地面散置石等,營造純潔、吉祥如意的景觀氛圍。
長城灰:用于地面鋪裝、景墻貼面、構件、座椅等小品上,形成寧靜、典雅的環境。
國槐綠:主要是植物色彩的選擇,以綠色為主,適當點綴些開花植物,為營造靜謐、優雅的空間做鋪墊。
黑色:常用于鋪裝、水景飾面、小品等,沉穩、內斂乍現。
原木色:體現自然的色彩,與灰色、白色等搭配常用于鋪裝、臨水欄桿、構件小品等,體現新中式景觀設計沿襲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造園特色。
新中式建筑中的中國傳統元素
說到中國傳統符號,大家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很多具體的形象。首先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物: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鳳等;其次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象征民族特色的圖案:中國結、窗花、剪紙、祥云、太極等;當然少不了中國傳統的植物:牡丹、荷花、石榴、月季、松、竹、梅等。要細數起來,實在是太多了,那么這么多的傳統符號,是如何運用到設計中,成為我們身邊熟悉的景觀元素?
理解和認識
要運用中國傳統元素,首先要理解其內涵。上述提到的一系列可感知的中國古典文化、藝術形式、圖案等都是具有傳承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真正的應用,不是簡單地復古和照搬,而是讓傳統與現代很好地銜接,營造出適合中國人居住的傳統居住環境,既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又具有中國傳統韻味。
新中式景觀設計中巧妙融入這些傳統符號,將它們或抽象或簡化的手法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運用形式多種多樣,可雕刻于景墻、大門、地面鋪裝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現;或與燈飾相結合,實現功能與藝術的結合。
竹子與建筑的結合,透著清新淡雅。
栓馬柱的運用,在燈光的映照下添了一抹溫暖。
抱鼓石是中國宅門“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原來是標志屋主等級差別和身份地位的裝飾藝術小品。
中國傳統符號帶給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物質生活逐漸優越的今天,越來越追求精神和內心的提升,充分將它運用起來,將帶給人們更多的民族歸屬感,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并將中國文化更好地展現和傳承。
新中式建筑的經典
蘇州博物館
2006年10月建成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它的設計遵循“中而新,蘇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則,充分考慮了蘇州古城的歷史風貌,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風格,使新館建筑與古城風貌和傳統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為蘇州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標志性建筑。
設計理念
“中而新,蘇而新”是貝聿銘最早就確定、也是得到國內眾多建筑大師贊同的設計理念。這一理念在新館建筑上得到了充分體現。“蘇”主要體現在與蘇州古城風貌和人文內涵的融合:“新”主要體現在用材上。大師用他的智慧和獨特的設計風格,使“新”充滿了 “蘇味”,變成了創新的“蘇”和創新的“中”。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筑其特色體現在:建筑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合,空間處理獨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內部構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線引入到室內。
新館外墻保持了傳統的粉墻黛瓦色調,而屋頂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國黑”花崗石片,黑中帶灰的“中國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陽一照變成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墻體邊飾,與白墻相配,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
新館建筑構造則用開放式鋼結構替代蘇州傳統建筑的木結構材料,帶給建筑以簡潔和明快。
在建筑的構造上,玻璃、鋼鐵結構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開放式鋼結構替代傳統建筑的木構材料,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由幾何形態構成的坡頂,首先,屋頂之上立體幾何形體的玻璃天窗設計獨特。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進行改良,天窗開在了屋頂的中間部位,這樣屋頂的立體幾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個折角,呈現出三維造型效果,不僅解決了傳統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實用性難題,更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建筑的屋面造型樣式。
自然光線透過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交織的光影,進入到博物館的活動區域。
光線經過色調柔和的遮光條的調節和過濾所產生的層次變化,以及不同空間光線的明暗對比,仿佛能讓周圍的線條流動起來,令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
在新館內部庭院設計中,貝聿銘充分考慮了蘇州的人文內涵,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的風格。庭園中的竹和樹,姿態優美,線條柔和,在與建筑剛柔相濟的對比中,產生了和諧之美。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風景園林創新發展論壇錢睿演講實錄
我們希望能夠知道在多個專業面對同樣城市發展問題的時候,我應該如何去工作?【詳細】
文旅小鎮如何走好創新之路?
小鎮規模一定要小,小才能精,小才能美。小鎮建設應該走精明收縮的道路,規模較小,反對粗放、快速、一窩蜂建設。【詳細】
風景園林創新發展論壇趙泰東教授演講實錄
趙泰東教授主講2018年平昌奧運會相關的韓國江陵市鐵路地區的公園化工程規劃項目【詳細】
多國嘉賓共同探討風景園林行業創新發展
2017年4月9日下午,第七屆園冶高峰論壇暨亞洲園林大會之風景園林創新論壇在京成功舉辦。本場論壇共邀請到八位演講嘉賓,對風景園林行業的創新發展進行分析,獻計獻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