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林世彤:以設計助力城市衍變
與建筑師林世彤的這一次對話并沒有從建筑開始。
這場對話開始于對當代城市問題的點滴探討,而他的專業身份也具有更多城市規劃者的色彩,并非是我們平常所定義的建筑師。在他的設計中,與其說他是在以項目來表達自我理想,不如說是“如何以設計的力量注入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從城市的角度營造一種屬于當代的生活方式。
城市游戲
諸如當前風靡的城市建設的網絡游戲,玩家們會把一個區域分成居住區、商業區、CBD等若干個功能區,并通過大馬路的互相連接來建造城市模型。
這種游戲模式,酷似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方式,但現實畢竟不等同于游戲。我們平常的習慣是在規劃圖紙和大尺度模型上俯視著規劃城市,但城市生活發生在人平視的視角中,城市的魅力是在人們生活中的切身感受。
簡單而生硬的規劃方式使城市環境遭到崩壞
我們坐公交車、在店里吃午餐,種種行為生產著復雜、動態的環境信息。它們的交織就像一個個細胞組成生物,但把細胞的蛋白質、DNA分區放置,永遠不會有生命的誕生。
寬廣的道路、綠化帶、廣場把城市分割成了相互沒有關聯的一座座孤島,當下中國城市中就在這些孤島上建設者一個個美輪美奐的居住小區。
政府、開發商、建筑師們都曾經或正陶醉于這些“甩西方幾條街”的先進住區建設,但不經意間卻發現我們的城市失去了她應有的活力與魅力,人們被圈養在一個個有漂亮圍墻和大門的封閉小區中。城市沒有了街道,只有郊區化了的寬大馬路搬運著疲于奔命的人群。
另外,建筑風格形象的整齊劃一,替代了城市自然生長的多樣性,更是創造出城市中的郊區風貌。
新都市主義的“推進 ”
現代主義城市規劃模式的生命力比現代主義建筑要短暫得多,二十來年的實踐歷史轉眼就被西方的城市發展拋棄,但不幸的是在中國正被“發揚光大”并延續至今。
美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新都市主義是對現代主義規劃理念的反思和修正。加拿大的西部城市溫哥華就是在新都市主義理念影響下進行的規劃實踐。
林世彤的第一段海外生活經歷,也正是從九十年代末期,溫哥華初步完成了城市更新再造的時代開始。
現代主義規劃重建的北京與新都市主義打造的溫哥華,兩個城市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感受,就像他早年生活的老上海的街坊里巷和同時期居住在北大未名湖畔的校園風光,帶給他的對比感受一樣強烈。
溫哥華所在的加拿大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但它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在北美大陸僅次于紐約的曼哈頓。高密度人口的城市形態之外是清晰的生態紅線,城市中心高強度開發的同時保留了大量的生態底板。高強度開發的生態城市充滿了活力,沒有讓這個城市因為人口出現冷清的模樣。
溫哥華鳥瞰
同樣,中國香港作為人口高聚集型城市采取了類似的規劃理念。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在高強度的城市開發之下形成了緊密建成區與疏散空間共存的多心城市形態,整個城市的四分之三沒有經過開發,得到了完整而原始的自然環境。至今香港保留了華南地區最完整的生物多樣性。
香港鳥瞰
“社區”城市
城市的規劃會落實到每一個建筑上。林世彤眼中的溫哥華是一座生活體驗很舒適的城市,一座沒有明星建筑的城市。她更注重打造到位的城市細節。而國內早期對城市的追求體現在建筑本身,地塊本身,卻缺少城市空間的設計。
通俗地講,無論開發、設計、審批環節,只關注“紅線內”,卻少有關注“紅線外”的城市空間,造成許多國內城市不缺明星建筑,卻少見魅力城市空間。單純關注于單獨地塊,沒有關注地塊與地塊之間的關系,造成了城市板塊的破碎、城市空間的割離。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全球頂尖建筑師如何為了拍照而設計
Instagram的文化正在改變世界各地的建筑景觀,各地的建筑行業會因此降低自身的品質以滿足人們對拍照效果的追求嗎?【詳細】
排水溝: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設計和技術
排水溝細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