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怡嘉:特色城鎮的景觀設計與實踐——二澳農場規劃設計
7月17日上午,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成功舉辦的國際風景園林與綠色發展學術交流會上,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造園景觀系教授汪怡嘉以香港二澳農場規劃設計為例,分享了特色城鎮的景觀設計與實踐。
汪怡嘉演講
汪怡嘉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景觀設計師,在美國、中國大陸、臺灣等地均有過工作經歷。此次講的關于香港的二澳農場的規劃設計項目,也是她親身實踐的建設項目。演講主要介紹了項目背景、規劃內容及現狀、目前二澳的發展、市場及銷售情況,還有2025年的未來展望。
二澳農場位于大嶼山島的西側,珠江口的東側,附近有機場和港珠澳大橋,而周圍都是被保護的區域公園,要從大澳周轉坐船或者走山路才能達到,這是一塊完全沒有被人為破壞和開發的天然之地。未來,此地會結合大灣區的建設計劃,在經濟、休閑娛樂、生態、商業等方面一起整合做大嶼山的發展。實際上建設地點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但是在香港經濟發展起來以后,農民遷村或者移民離開,村落荒廢。
現行建設規劃目標是要實現復村復耕,達到生態平衡,進行可持續發展,開創現代化農業管理及經營,使農業社會嶄新再現,同時關注我們的食品安全。
二澳農場所在之地環境優美,介于山水林田之間。
二澳農場的整體規劃圖,經過汪老師等反復的計算和精心設計,不斷修正,包括河流水系的走向,地理地質特點,村落規劃位置等等,每一樣都要知道得非常清楚。村落分區分為:新村、舊村、社區農圃,整個基地10公頃,與國內相比,這個區域或許太小,但是在香港地界,作為沒有被開發使用的源生田,這已經是一塊具有相當面積的土地。
在新村計劃中,因為是碼頭的入口區,利用這邊的旱田做成溫室展示區,來種植蔬菜水果,四季都有產出;舊村計劃中,因為是水田,所有的土壤都是黏土層,這里自古就是米鄉,所以仍然定位為主要出產食物的地方,也就是種水稻,因為現在的水稻田尺度還不夠大,而且還不能確定種植稻米,所以仍然使用人力來種植;在社區農圃中,劃分了20個小田,采取認養的方式,企業和個人均可認養。
關于度假村里的建筑形態,未來會有建筑設計,第一種在農田里面就是溫室,溫室采用吊腳樓的方式,能夠控溫,涼快一點,水可以從河流里面直接穿過,這是溫室的一種構想;農場也是有一些小的建筑和構筑物,像是工具擺放區、冷庫、冰箱儲存區等,因為有當時的屋地,所以,未來希望能夠回到香港這些村屋的地方,房屋建設也是選取符合本土的材料,因地制宜,節能環保。目前這些屋子全部已經倒塌了,以后要重新建起來,希望未來能夠做到養生、休閑、體驗、文化的概括。
在農業回收方面,首先開墾人員正在試種稻米,香港是一年收兩次,通過實驗希望能找到適合種植的本土米,也種植各種有機蔬菜水果,也做成農業加工品,輸送到外面,例如加工醬料,也通過認養土地、辦各種農業體驗活動,搞露營和生態講解等方式賺錢,還會跟很多的NGO合作,做公益的產品,跟各個廚房和很多的餐廳合作,希望我們的鮮貨能直接送到他們的廚房。
市場銷售也是很重要的部分,為了讓大家有同樣的理念,設計人員在報刊雜志上面,不斷推行二澳的紅菜頭,或者是二澳的米,或者是專門攝影,告訴大家怎么做飯,怎么吃粥等等,在香港這個是很重要的。他們也有Farm To Toble的概念,從農場直接拿到餐廳,會跟很多明星合作,他們在煮飯的時候,就會要求用二澳的米。同時二澳的農產品也不能只做一種形式,例如做成餅干或香皂等等,讓產品多元化。
汪老師還講到:香港的很多環保團體,拼命在抗議,認為這種建設不夠環保,認為這個地方原來就是米鄉,原來就是農民的地,怎么可以在香港開田,所以沒道理,不讓我們開田做農業。但是我們已經把農業中很多的昆蟲都找回來了,并且用最自然的方式,例如有機肥的方式,把香港的農業找回來。我們要不斷證明給環保團體看的是,鳥增加了多少,蜻蜓、爬蟲各增加了多少,這是每一次都有生態的報告,去報告給香港的環保團體的。我是一個臺灣人,本身也不是學農業的,去香港做農業,是因為我只是一直在想,我能不能落實一個項目,好好地把一個東西種出來。希望農業能夠跟經濟一樣,能夠互生共存,這是我們最大的希望。
汪老師表示,我們希望在香港能夠找到本地的食材,不要95%都是國外或是中國大陸引進去的。我們能找到香港米的永續發展,我們能夠提供有機的,沒有污染的鮮果,我們能夠重拾農村生活,重新在香港不是看到維多利亞港,能夠看到農業景觀,這個是我們整個項目里面大家的一個信念。
汪老師說,我必須要說的是,我知道現在這邊有很多的特色小鎮,或者是農村小鎮,大家在開始。我真的希望在我們中國能夠找到文化跟產業,然后結合農業的生活,我們做的特色小鎮,能夠真正把農業的生活,跟自然保存下來。我還是臺灣文化大學的老師,我每個月要飛回臺灣去上課,我的學生要做農業,我說可以,但不管種植什么,要去切實的實踐到里面,他們在培養的過程里面,知道農夫是怎樣生活,農業景觀是怎樣做才對。我也很希望,我們現在的兒童能夠了解農業,我問了香港三十幾歲的人,有些連花生長在地上不是長在樹上都不知道,現在很多小朋友也沒有再拔過蘿卜了,所以我在想,這個農業除了景觀,我們種東西以外,我們可不可以種多一點,我們吃的東西,讓大家能夠了解。
汪老師還展示了她利用廢棄物做載體,種植的有機蔬菜。
汪老師繼續講到她去莫斯科的經歷,因為看到大道旁邊栽植的果樹,大家都可以摘來吃,畫面很感人,這既是一種新的景觀概念,也是最初的景觀概念,像歐洲利用果園做花園。她呼吁讓景觀回轉,大家充分使用蔬菜水果植物創造漂亮的景觀的同時,也創造一種“可以吃的景觀”,空間的美化,不要只是形象的美化,能多一點實用性,有吃的用法。還希望農業知識能夠推廣,食品安全不再是淺顯的知識,而是切實有機,能夠真正吃到的有機,創造一種可食地景,為公眾建立一種新的景觀理念。
汪怡嘉: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造園景觀系教授,曾任AECOM 中國區景觀設計副總監,致力于園林景觀規劃及設計已有二十年以上。她多元化的項目經驗來自美國、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及其它亞洲不同地區的項目。項目類型包括大規模的主題公園、區域公園和旅游景區及都會中心的廣場規劃及設計。小尺度的到酒店旅館戶外空間、街道美化、私人花園的詳細設計。對環境保育及生態工程等課題也有專門的認識和研究。
編輯:李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