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冶杯專業獎:六枝特區郎岱山地旅游扶貧度假區第一期工程
休閑、度假、康體、游樂
多元化休閑度假產品
兼顧家庭成員的互動
迎合旅游消費的發展趨勢
為保持健康而休閑
項目名稱:六枝特區郎岱山地旅游扶貧度假區第一期工程
項目位置:貴州
項目面積:519592 ㎡
業主單位:六盤水正和投資建設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北京正和恒基國際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主創設計:李杰
設計團隊:盧云飛、張珈溪、齊鳴、馬騰、周穎君
施工單位:北京正和恒基濱水生態環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經理:李昌寶
項目時間:2017.11.25-2018.3.25
設計概況
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郎岱山地旅游扶貧度假區第一期工程項目位于貴州省六枝特區郎岱鎮,為一個集“避暑度假、休閑度假、水上娛樂、水上觀光、野外休閑”于一體的“旅游度假區”,六枝特區旅游文化開發投資 有限責任公司為本項目投資建設主體單位。項目規劃總面積為 519592 平方 米,以基礎設施為主,項目建成進入營運后將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總平面圖
設計理念
1.“多元化休閑度假產品”理念 溫泉產品組合滿足游客休閑、度假、康體、游樂需求;“人性化”溫泉產品策劃,兼顧家庭成員的互動游樂需求。產品的設計迎合旅游消費的發展趨勢,即“健康旅游”產品的設計理念,該產品的核心理念體現在“為保持健康而休閑”。
2.“綜合度假”的規劃理念 以休閑度假產品為主,融入游樂、體育產品,將到度假村的休閑活動融入到周邊中心城市的日常休閑度假活動中。
3.“自然、和諧”規劃理念。 “自然”理念體現在對原有自然生態環境的維持,根據“保持原有生態體系并加以良性改造”的原則,對建筑進行合理布局,在工程建成后回復和 建立新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諧”體現人們暫時脫離城市的喧囂,在自然界的活動中營造與自然 和諧共生的休閑空間和度假空間的美好意境,達到自然、和諧、樸素、大氣 的效果,規劃中體現整體“自然”理念的營造。溫泉產品的策劃和設計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4.技術生態理念溫泉的主題突出“康體、康療、康娛”的溫泉概念; 酒店和度假別墅從自然環境、生態型建筑和生態型居住三個方面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通過生態水環境的設計,充分利用基地原有的溪流和洼地匯集雨水,合理利用項目基地內原有的水系,增加景觀湖面,并形成良好的景觀湖泊。
▲鳥瞰圖
溫泉SPA區
設計理念
打造小而精、精而與、與而特的溫泉SPA區,融入修身養性的尊享空間,成為貴州溫泉的典范,升級換代的第五代溫泉產品。
說明
根據現狀場地的地形結構以及建筑的關系,將泡池區劃分為大眾泡池匙和靜態泡池區。每個泡池空間劃分為大小不一的空間,大眾泡池區有公共跌級泳池及公共泡池等大空間,以及靜態泡池區以私人泡池、連廊泡池等小空間,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溫泉區鳥瞰圖
▲溫泉體驗中心
▲湯泉中心
▲親子酒店
疏林溪澗區
設計理念
林間淺溪結合現狀溪流,重新迚行景觀的梳理和提升,同時融入一些休閑場地,營造一個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的林下空間。
螢火蟲山谷是以螢火蟲為主題的一片山地,設置有星空俱樂部和螢火蟲森林。夏日的傍晚時分,這里星星點點,如滿天繁星,如夢似幻。人們可以在這里丼辦各種螢火蟲節、放飛盛典、廣場演繹等,為度假時光增添一仹神秘色彩。
果林休憩區
設計理念
依據休閑農業理念,將農業觀光、采摘、休閑融為一體。果林休憩匙主要布置有果林、休憩廣場、溪澗、馬道。果林休憩匙種植大片各種果樹,果樹開花游客置身于花海、埋沒在花林,觀感花美、鼻聞花香。果實成熟,可供游人采摘觀賞。
淺山活動區
區域內設計有小型的公共服務點,為游客提供燒烤的場地,豐富游客的游覽體驗。服務匙內布置有服務建筑、燒烤點、篝火匙、烏桕、碎石散鋪、紅楓、洗手臺等內容。
本區利用地形、現狀良好的生態環境等特色資源,打造瀑布景觀及水上棧道,營造出休閑度假環境,使人群感受清新的空氣不優美的環境。
建筑分布
設計思想
主要采用現代中式設計風格,現代中式風格是中式風格的一種;也被稱作新中式風格。建筑形式屋面采用坡屋面,覆藍灰色瓦,局部玱璃天窗。墻體為白色涂料為主,落地玱璃窗,局部裝以仺木格玲。整個形式吸取了當地傳統木構建筑元素,既古樸典雅,又有現代氣息。
說明
游客服務中心位于場地北部,是為游客提供咨詢、指引、廣播、接待等服務的場所。占地面積2370㎡,建筑面積 3900 ㎡。入口大門整體采用符合地匙特色的山石背景及顯著奪目的拉絲丌銹鋼板材料。
▲游客服務中心正面圖
設計理念
整體的建筑風格以生態為主,打造親近自然,融入私密的森林空間,創造一個不山、不水、不人和諧相處,生態與體驗并重的高端溫泉酒店。注重不環境融合,弱化建筑本身體量。多采取點式條式相結合塑造總體形態,同時控制層數及層高,以單層為主;對于不可避免的大體量建筑通過強調水平向弱化壓迫感。
實景圖展示
▲森林木屋樣板間
▲森林木屋樣板間
效果圖展示
▲馬術俱樂部
▲馬術俱樂部
▲馬術俱樂部
編輯:楊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