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朝邊界植物園上演“戰爭與和平”
10月22日,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在開城舉行山林合作會談并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年內在朝鮮推進10個苗圃的現代化建設工作。過去一段時間,隨著半島局勢轉暖,朝韓之間的交流急劇增加,而山林合作就是其中之一。日前,借韓國舉辦第十七屆“山之日”之機,《環球時報》記者探訪了活動舉辦地,即與非軍事區(DMZ)相連的韓國國立DMZ自生植物園,該園與朝韓歷史以及這股山林合作熱緊密相關。
自1953年7月停戰協定簽署以來,韓朝非軍事區在鐵絲網密布的重重封鎖下已歷經65年。因“無人問津”,嚴禁出入,這一帶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據統計,非軍事區和鄰近區域的生物相共包括哺乳類動物52種、魚類106種、鳥類201種、兩棲爬蟲類29種以及2237種植物。但由于是軍事管制要地,這里也成為山林生態系統脆弱的區域。
2016年,由韓國山林廳主導落成國立DMZ自生植物園,收集并保存非軍事區內多樣的植物資源,特別是面臨滅種危機的北方植物。在這里,戰爭傷痛的痕跡和渴求和平的花樹形成鮮明對比。走進植物園,好似站在一個巨碗之中,海拔超過1000米的群山如屏風般環繞。其實,因地勢險峻,朝鮮戰爭期間,這里的戰斗異常慘烈。如今,曾經作為戰爭掩體的軍用沙袋、非軍事區內鐵絲網門都被搬進植物園,成了花圃“圍欄”。
園內除了非軍事區主題園、濕地園、松樹園、野花園等主題展示園,還有繁殖北方稀有植物的培育溫室,復原荒廢山林資源的苗圃場,推進非軍事區和朝鮮地區植物調查收集的研究中心等。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韓朝交流越來越多,需要為幫助朝鮮恢復山林生態做好準備。
2002年,在聯合國將該年指定為“國際山峰年”之際,韓國以漢字“十”加“八”成“木”字之意,將每年的10月18日定為“山之日”。今年特意將國立DMZ自生植物園選為舉辦地,則是為強調南北共同繁榮與和解合作在山林領域開展合作的象征意義。
植物園內,最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展示著的一瓶土和一塊樹皮。前者是4月第一次“文金會”共同植樹時所用的朝鮮土,后者是9月第三次“文金會”取自朝鮮三池淵一帶的白樺樹。
實際上,從今年半島局勢轉圜開始,韓朝雙方有關山林領域的合作磋商已有多輪。韓國山林廳廳長金才賢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支援朝鮮恢復生態,從人道主義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都是必要的。樹木是中立的,象征著和平,它將成為促進韓朝交流的良好媒介。
編輯:楊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