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對談:推動長三角空間布局一體化
嘉賓: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權 衡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浙江省長三角一體化
發展咨詢委專家 陳 雯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發展戰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查志強
主持人:浙江日報記者 周宇晗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長三角地區在區域共建、產業分工、城鄉融合、協同創新等領域的具體目標。空間布局一體化是引領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基本內容和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本期我們特邀3位專家學者,一起來談談如何在空間布局上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思想先導 機制引領
主持人:空間布局的一體化水平,關乎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整體性、可持續性和效率。目前,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空間布局一體化方面進展如何?
權衡:近年來,與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有關的各類規劃相繼出臺。《規劃綱要》提出要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深入推進重點領域一體化建設,強化創新驅動,抓好統籌協調、細化落實等。長三角各地也紛紛緊抓機遇、共謀發展,制定出臺各類城市群規劃、產業鏈發展規劃等,為細化落實長三角空間布局一體化指明了方向。
查志強:長三角三省一市具有較為完整的城市體系和密集的城市分布,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在促進產業協同和合作機制建設的同時,也須高度關注空間結構優化。經過多年實踐,長三角地區在空間布局一體化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成效顯著。長三角區域合作已進入多形式、寬領域、深層次的實質性深化提升階段,所設立的若干大平臺與若干專題均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其協調機制建設正向制度化、規范化和法治化方向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在空間上已形成“中心城區—都市區—城市群”的多層次嵌套型結構,重要節點城市及其毗鄰縣市之間已在空間上呈現連片發展形態,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多個都市圈,且相互連接形成長三角的基本空間架構。
直面挑戰 破解難題
主持人:空間布局一體化,涉及行政區劃、產業布局、資源分配、交通建設、城鄉融合等諸多方面,是一項長期的統籌工程。請談談當前推進長三角空間布局一體化面臨著哪些困難與挑戰?
權衡:一方面,要解決長三角各地在相互開放中如何協同編制規劃問題。要加快長三角地區各類規劃的統籌布局、有效對接,解決各自發展、碎片化發展導致的資源浪費、跨地區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問題。實際上,這也是長期以來制約長三角深度一體化發展的根本問題之一。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動產業空間布局合理化、提升集聚效率。長三角地區要順應經濟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的總趨勢,產業布局要從要素驅動加快轉向創新驅動,從單一的經濟增長導向轉向高質量發展導向,從地區競爭性、排他性增長轉向整體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陳雯:首先是政策集中化的問題。長三角一體化不是政策制度的均等化,各地要摒棄“等靠要”心理,增強危機意識和自主發展意識,積極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是公共服務過度集中化的問題。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已經占據行政資源高地,擁有較多財力,但是中小城市可能就缺乏提升公共服務的空間和能力。長三角一體化要充分激發中小城市的活力,實現普惠共贏。在公共服務提升上,中央財政的縱向補貼和地區間橫向補償都很重要。例如,有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但在生態方面貢獻重大,而目前生態補償機制尚缺。
再次是發展理念亟待扭轉。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尤其要破除“一哄而上”的跟風行為。當下,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大熱,但其實并不是所有地區都具有發展先機和能力的。在內需型消費為主的背景下,大多數地方反而應該靜下心來,做好衣食住行相關的產業。在具有生態優勢的地區,要向生態和健康產業拓展,這也是落實“兩山”理念的最好方式之一。
規劃先行 統籌推進
主持人:長三角地區如何平衡好分工與協作的關系,統籌推進空間布局一體化,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陳雯:一是開發空間和保護空間的統籌方面。《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努力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生態保護對企業來說可能是一個外部性行為,政府要明確劃分出開發空間和保護空間,依法關停污染企業、控制污染物排放、守牢環境底線。長三角很多生態資源是跨行政區域的,一些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也是跨界的,更需要各地政府打破行政壁壘、進行統籌管制。近期設立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橫跨滬蘇浙,涵蓋上海青浦、江蘇吳江和浙江嘉善,就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探索。
二是創新產業發展方面。在空間規劃中不可能對每一個產業做非常細致的設計,但可以根據地方的發展條件和承載能力確定大方向,發揮所長、共同發展。事實上,滬寧合杭甬這幾個大城市串起來的這條線,是長三角的中心主軸,是激發科創力量的源泉。例如,上海和合肥已經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南京在集成電路和地球科學領域、杭州在數字經濟領域、寧波在大型工業設計與應用領域都有較大的創新優勢。而中小城市更多要做的是加快承接大城市的溢出效應,對大城市的創新成果進行應用性研發和生產,加快形成集聚效應和產業基地,完善長三角創新產業鏈。
權衡:形成統一有序、相互對接的規劃體系,是引領空間布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充分發揮《規劃綱要》對長三角各領域的指導作用,盡快推動各地區現有的交通規劃、城鄉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等有效對接。
同時,要加快建設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著力解決長三角地區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長三角地區公共服務資源整合和體系對接,通過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實現長三角地區公共服務資源有效整合與共有共享;通過加強各級政府之間的合作,推動社會保障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勞動就業保障等政策標準逐步統一。
查志強:一要發揮都市圈對城市群的支撐作用。在出臺相關都市圈發展規劃基礎上,積極發揮各都市圈的優勢特征,實施科學布局的差異化發展,形成有特色有優勢的產業集群;完善都市圈合作交流機制,以都市圈一體化帶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
二要完善長三角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提升省際交通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水平,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三要弱化行政壁壘對資源配置的阻礙。建立區域信息一體化平臺,通過加強地區間的利益協調來弱化地方保護,如推動建立合作發展基金以及涉及重大議題的專項基金,加強財稅制度創新并進行稅收分成和財政轉移支付,建立科學合理的跨省市投資、產業轉移、園區共建、創新成果落地等項目收益分配機制等。
全面融入 做強特色
主持人:浙江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長三角空間布局一體化發展?
查志強: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必將深刻影響浙江空間發展重心和空間要素配置方向,我們必須把握時機、搶占風口,借勢借力推動浙江全方位融入長三角空間布局一體化發展。我省應充分借助上海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引領作用,利用上海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以區域共贏指引空間優化,強化陸海統籌、山海協作、跨灣聯動,聚焦區域協同板塊建設,加強空間軸線延伸、功能互聯互通,全力打造長三角金南翼強勁增長極。
一要突出環杭州灣地區的核心引領地位,深入實施杭紹甬一體化、甬舟一體化、嘉湖一體化等戰略。
二要突出四大都市區的重大平臺地位,為實現全省高水平高質量協調發展提供源動力。強化浙江沿海區域在聯結長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的重要廊帶作用,提升浙中區域連接浙西南和浙東北的戰略通道作用,推動以溫州為核心的浙東南溫臺沿海城市群建設,強化以金義為核心的浙中城市群建設。
三要重點打造G60科創走廊、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等高能級科創載體,打造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要策源地、區域創新發展主引擎,使之成為浙江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支撐。
四要發揮大花園重構全省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格局的作用,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生態環境協同共治的良好機遇,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形成嚴格保護的生態紅線區域,保障全域旅游與重點文旅發展帶、綠色發展園區的發展空間。
陳雯:《規劃綱要》強調要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浙江在數字技術、數字產業、數字政府建設等方面掌握先機,要緊緊抓住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為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重點領域智慧應用和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提供浙江智慧。
浙江又是“兩山”理念的發源地和示范地,要統籌綠色浙江和美麗鄉村等工作,以知識力量推動生態創新,著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業等,在長三角的空間分工中明確特色、突出重點、展現高質量發展風采。
浙江更是民營經濟大省和制造業大省,加快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提升對浙江乃至整個長三角都極其重要。要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防范重大風險,做大做強塊狀經濟,同時積極尋求與其他兩省一市的資源對接和項目合作,共同建設創新能力強、產業鏈完整的制造業基地和現代產業集群。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