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如何讓傳統建筑更好“活在當下”
全球首發的1.5米高雕塑、奇奇蒂蒂大型藝術裝置、室外米奇巨型藝術裝置……日前,全新多維體驗藝術空間Artelli×小泉悟上海首展落地張園,成為上海城中熱門打卡新去處。并且,不僅僅是藝術首展,大量高端奢侈品牌的入駐也讓這里成為潮人集合地,深受年輕人喜愛。
從私家花園到石庫門形式的里弄街坊、再到潮流集合地,張園的蝶變折射了上海乃至中國城市風貌變遷的人文歷史,可謂上海城市記憶的實物新標本。如今,以張園為代表的保護性改造城市更新項目,正在讓這一“海上第一名園”重煥生機,為城市生活注入新內涵。在張園的總體設計中,這里將被打造成集商、旅、文為一體的地標性區域,提升其商務能級,增強文化特色。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從增量時代轉型到存量時代的重要標志,對上海這樣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現代化大都市而言,更是如此。日前,在第二屆上海都市圈發展研討會上,學界、業界專家談到,張園的更新體現了城市更新的一個重要思路:城市更新并非是物理空間的簡單翻新,而是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對傳統文化的延續性保護以及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產業結構重新思考與調整,煥新與保護可以“雙重奏”。
更合理的空間布局、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更有活力的產業結構
“城市更新就像機器折舊,是城市折舊的重置。當然,它們并非簡單的重置,而是嵌入形態、內容與功能的改變、提升和優化的重置。”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陳憲說。
在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周振華研究員看來,城市更新嚴格意義上是內城的更新,而內城本身又具有空間密度高、市場和人員關系復雜、城區新舊更替頻繁等特征。“城市更新并不僅僅是一個物理改造,也不僅僅是社會結構的調整,也不僅僅是經濟基礎的重造和環境條件的改善,具有綜合性。”周振華建議,城市更新不僅聚焦于改善居民生活狀況,更要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產業結構調整。
“可能很少會有像城市更新這樣的領域,會引起如此多不同學科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赟赟認為,建筑規劃師、公共管理學者、歷史文化學者和經濟學者4個視角來看城市更新,往往會得到不同的感受。“在一個城市更新項目中,規劃師可能談到如何將綠色生態融入我們的生活空間,建筑師會關心如何通過拼貼材料來體現建筑細部的精美,公共管理學者強調柔性管理、公眾參與。”王赟赟說。
王赟赟認為,從最早的人居和產業混合,到后來的建立園區,人居和產業適度分離,再到現在的產、城、人融合,城市更新在不同歷史階段被賦予新內涵,但始終以滿足人們需求為最終目標。從大拆大建到以人為本,從政府主導到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城市更新正不斷向更合理的空間布局、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更有活力的城市經濟優化和調整。
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不等同于博物館式碎片化展示
“當我們面對一個城市更新項目的時候,往往品味的是它的故事。盡管城市更新的具象可能呈現在建筑、景觀、街區,但是它的內在是文化。”王赟赟的觀點代表了許多城市更新領域專家的心聲。
如何在城市更新當中保持歷史文化的傳承?在學者眼中,這是一個國際性老大難的問題。一方面,大拆大建無疑會毀壞歷史文化建筑;另一方面,單一的修繕和保護不僅斥資巨大,后期也很難實現商業化盈利和升級。
以巴黎為例,它保留了原先的歷史文化街區,通過新開辟一個中心城區的方式維系新舊平衡。但在周振華看來,這其實是比較消極的處理方式。“城市更新不只是簡單的街區翻新,不能只保留建筑的物理形態,而應在城市生活品質層面進行思考。”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包亞明研究員認為,城市敘事是保存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不同于博物館式的碎片化展示,通過描述、摘錄、觀察等方式,更容易使人們產生對于城市的凝聚力。“城市更新是復雜的城市空間中各種力量博弈的過程。”包亞明談到,城市空間的多樣性、城市記憶的豐富性、城市文化的獨特性,都要求城市更新呈現目標綜合化、對象全面化、方式可持續和主體多元化。
有哪些國內優秀案例可以提供借鑒和思考?王赟赟舉例說,成都太古里廣東會館又稱南華宮,始建于民國初年,原先是民國時期廣東人在成都玩耍、聚會、聽粵劇的會堂。太古里在開發的過程中最大化保留并發揮了廣東會館的公共開放及聚會功能,并緊扣成都市民的公共生活以及現代藝術,成為可舉辦中國戲曲、歌劇、時裝表演、音樂藝術表演、文化藝術展示等各類文化展覽和社區活動的多功能活動場地。這里不僅延續了城市歷史和文脈,還演繹著新的時尚風采與魅力,真正實現了承載著厚重文化的傳統建筑“活在當下”。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北京:端午假期全市公園推出69項特色文化活動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插艾草、賽龍舟、佩香囊、吃粽子……千年傳承的傳統習俗,形成了絢爛多彩的端午文化。據悉,北京全市公園根據自身特色,為市民游客準備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詳細】
書法“遇上”園林 雄安塑造靚麗城市文化風景線
沈鵬、張海、蘇士澍、孫曉云等40余位全國書法名家結合悅容公園內一百余處點位周邊環境、建筑風格和地理特征進行了創作,現展出于公園內,實現了書法藝術與園林藝術的完美融合,二者相得益彰、相互輝映【詳細】
山西大同:以文興旅 以旅興城
大同是中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現有國保單位30處、不可移動文物3222處。2022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大同被列為25個重點旅游城市之一【詳細】
“北京熊貓文化村”在房山水峪籌建
規劃面積約2000畝、預計2024年完工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北京基地項目,目前正在房山區青龍湖鎮火熱建設中。距離這個“大熊貓北京的家”最近的村——水峪,借助基地建設的東風,目前正在陸續新增一系列“熊貓元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