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城留古韻換新顏——新疆庫車探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新路徑
城外,車水馬龍;城內,古韻悠悠。漫步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老城區,這里的每一條街巷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這里的每一幢建筑都有厚重的歷史記憶。
庫車古稱“龜茲”,是鑲嵌在天山中部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一塊美麗的綠洲,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庫車擁有熱斯坦、薩克薩克等五個歷史文化街區,有180多戶80年以上的古民居。
如何留住歷史記憶?如何讓古城保護和利用相得益彰?記者日前在庫車進行采訪,了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新做法,感受千年古城散發的新魅力。
拯救老屋突出一個“原”字
走進庫車市老城熱斯坦歷史文化街區,技術人員正在指導木匠對一幢幢古民居開展修繕保護工作。工匠們有的用麥秸泥修補墻體,有的用鑿子在木頭上雕琢幾何圖案,忙得不可開交。
經過工匠們的修復,部分古民居原本傾斜的房梁、坍塌的墻壁得以復原,清新古樸的風貌初顯。
剛剛修復完工的吾瑪艷·阿西木民居在街上靜靜矗立。民居面闊四間,進深兩間,正面墻體檐椽上方用飛椽,出檐深遠飄逸,正面墊板做了透雕處理,房子的菱格窗與前部雕刻相映成趣。
“吾瑪艷·阿西木古民居,進深前一間采用清官式建筑抬梁式結構體系,檁梁關系清晰,是庫車古民居中為數不多的漢式梁架建筑實例。進深后一間的角柱、屋檐及屋頂采用當地做法,高聳的二層立柱間可做木肋,為鴿子籠,由杏干架做支撐,是漢式建筑與當地建筑的有機結合。房屋有130余年的歷史,充分體現了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和交融。”承擔民居改造任務的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人馬豪杰介紹。
馬豪杰說,這次的“拯救老屋行動”創新保護模式,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對房屋進行修繕,修繕突出“原汁原味”,留住古民居的文化底色,重現古風古韻。
目前,庫車市古民居建筑面積約83.6萬平方米。隨著歲月的流逝,其中一些建筑已經殘破,甚至面臨倒塌的風險。為做好老街區、老房屋的保護,庫車市啟動“拯救老屋行動”,一期項目選取35棟文物及歷史建筑開展修繕加固。
“依據其自身價值、人文環境、歷史地位等不同因素,我們將對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濃厚的古民居采取不同的修復方式,通過編制保護規劃和維修保護方案,建立一套科學標準進行維修保護。”庫車市歷史文化名城辦工作人員顧省寧對記者說。
文化傳承突出一個“活”字
炎炎夏日,來到庫車市薩克薩克街道庫其艾日克社區“龜茲小巷”游覽的游客絡繹不絕。小巷入口,五彩斑斕的油紙傘在日光映照下透射出斑駁的影子。門口的綜合商店里,庫其艾日克社區居民熱依汗古麗·艾克木正忙著向游客推薦民族服飾。
“來旅游的本地人和外地游客都很多,租一套衣服一小時25元,今天已經租出去20多套,凈收入500多元。”熱依汗古麗·艾克木告訴記者,古街區改造讓她實現了再就業,政府減免了店鋪租金,現在每月經營收入能達到15000元左右。
走進小巷深處,中原風格的四合院、三合院錯落有致,在色彩鮮亮的木門、古樸的菱形窗格、特色庭院花卉映襯下顯得格外恬靜舒適。
“小巷匯集了特色飲食、特色建筑、民族服飾、歌舞樂器、瓷器陶藝、地毯絲段、人文景觀、特色花卉等,呈現了一條以中華文化為大背景、特色物件為小展品的時空隧道。”薩克薩克街道辦事處主任瑪依努爾·艾海提邊走邊介紹,游客們走進“龜茲小巷”恍如穿越時空,身臨這片熱土,觸碰那經久不衰的古絲綢之路的脈搏,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文化印記。
“龜茲小巷”一期項目改造過程中,薩克薩克街道始終秉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開發理念,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突出老城街區人文地方特色,采用不拆建只添置的“繡花”功夫進行微改造,讓文明得以傳承、文化得以延續。
在保護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庫車注重活態傳承,通過文旅融合,實現古街區的活化利用。從無人問津到煙火氣滿滿,龜茲小巷曾經搬走的不少原住民回來了。“人氣起來了,小巷就更有活力了。古街區的活化利用,更帶動了周邊居民增收致富。”瑪依努爾·艾海提說。
城市更新突出一個“融”字
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古城如何延續歷史記憶,并與現代環境相融,更好地承載居民的生活、生產功能,成為城市更新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瑪依努爾·艾海提坦言,在古城改造和文旅業態發展中,依然面臨項目資金匱乏、基礎設施落后、第三方設計運行缺乏專業性、系統性,尤其是結合本土實際不夠,難以形成文化特色和優勢等諸多問題。
“古城改造過程中,不僅是改善人居環境,還以傳承歷史文脈、彰顯文化特色為目標,著力提升挖掘文化元素,重塑傳統街區的歷史文化肌理,打造沒有圍墻的文化展示館。”瑪依努爾·艾海提對記者說。
今年以來,庫車在加大老城保護的基礎上,完善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幾大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微改造、精提升,通過立面改造、局部建筑更新、景觀節點設計,在保護的同時逐步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文旅消費集聚區,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住,也為群眾鋪就一條創業就業的增收致富路。
未來,如何讓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有力,發展添活力?
顧省寧告訴記者,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要堅持規劃引領,秉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理念,調動政府、社會資本、國企、民眾等多方參與熱情,由多個部門通力配合,才能形成多元融合優勢。
“對于這些珍貴的名城古街,保護不僅意味著原始的保護,而且要融入現代生活。新舊融合、活化利用,就意味著要延續其原本的生活功能。”顧省寧說,現在,在我們的老城里,游客可以住民宿、飲花茶、賞歌舞、品美食。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老城改造,讓本地人也愛上老城、走進老城,體驗其中自然雅致的生活,感受那種其樂融融的氛圍。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天壇長廊完成修繕 再現“七十二連房”官式彩畫
在歷史上,它作為運送祭祀供品的通道,是重要的祭祀附屬服務建筑。天壇長廊初建為75間房舍,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為72間,因此也稱為“供菜廊子”“七十二連房”。直到1937年,因天壇不再承擔祭祀功能【詳細】
中華傳統農耕蘊含哪些低碳智慧?
中華傳統農耕就是“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的典范,為現代生態低碳農業發展提供了智慧與方案,為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詳細】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扎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決策部署,我部組織試點城市先行先試,全國各地積極探索推進,城市更新工作取得顯著進展。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復制推廣各地已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扎實有序推進實施【詳細】
合肥園博園6個城市展園基本完工
盛夏驕陽似火,園博園建設正酣。記者昨日從第十四屆中國(合肥)國際園林博覽會籌辦工作指揮部辦公室獲悉,近日,蕪湖園、蘇州園、揚州園基本完工。至此,園博園有6個城市展園實現基本完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