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委員共話國家公園建設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 青海省林草局供圖
?編者按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國家公園建設。
國家公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中國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從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到2021年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首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國家公園體制這項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正式落地生根,我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全面進入新階段。
目前,首批5個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已印發,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功能持續恢復向好,雪豹、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長臂猿等旗艦物種種群數量穩步攀升;《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正式出臺,布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
代表委員們聚焦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長期關注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法治建設、社區協調發展等話題,開展了深入調研走訪,在全國兩會上提出了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陳剛代表:勇于爭當國家公園建設“優等生”
三江源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國家公園是我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
3月6日上午,在青海代表團舉行的開放團組活動上,青海省委書記陳剛代表說,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指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求在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為青海擘畫了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宏偉藍圖。
陳剛說,保護好青海的水資源,不僅對青海責任重大,對全國也意義重大,甚至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在青海推進國家公園建設,要特別處理好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等重大課題。我們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不滿足于當“合格生”,勇于爭當“優等生”。
陳剛說,青海作為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物種基因庫,是除了非洲大草原之外,能夠看到動物大遷徙和完整食物鏈的“荒野之地”。在統籌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我們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之路。聘請牧民轉變身份成為生態管護員,世代生活在這里的牧民群眾有了生態管護員這一新身份,從此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有的牧民群眾還成了業余攝影家,現在網上看到的很多青海的野生動物照片和短視頻,有不少出自藏族牧民之手。一些作品甚至獲得了國際野生動物攝影大獎,不僅讓全世界看到了青海,更實現了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共贏。
“社會各界高度關注青海的生態環境,高度關注青海的國家公園建設。我們作為在青海工作的同志,有責任也有信心繼續做好國家公園建設工作。”陳剛說。
連玉明委員:提升國家公園現代化法治水平
“立法先行、法治引領是提升國家公園現代化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是高水平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制度保障。強化國家公園法律制度建設,積極推進國家公園法治進程是重中之重。”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首席專家連玉明委員介紹。
連玉明認為,國家公園法(草案)已于2022年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以法律、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及相關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的國家公園法律體系進入快速構建期。相較于國家公園體系的建設推進,法治進程相對滯后,亟待推動國家公園法盡快出臺,以法治引領國家公園現代化建設管理。
連玉明深入走訪三江源國家公園,從基層管理實際和立法要求出發,建議加快推動國家公園法(草案)再征求意見,突出其管理法屬性,盡快修改完善形成審議稿。加強立法協同,充分考慮國家公園法與有關法律的銜接,修改完善配套法律法規,逐步構建職責明確、體制合理、運行良好的國家公園法律制度體系。同時,完善自然保護地法律制度體系。
連玉明建議,要充分吸收社會各界反饋的意見建議,在修改完善中進一步突出國家公園法的管理法屬性,有針對性地破解中央與地方職責劃分、跨區域設園體制機制等難題,明確國家所有自然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管理新機制,實現從行政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構建共建、共享、共贏建設管理新格局等相關內容,推動國家公園創新產權制度、管理體制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為健全完善國家公園體制機制提供法治保障。
同時,要加強立法協同,充分考慮國家公園法與有關法律的銜接,修改完善配套法律法規,逐步構建職責明確、體制合理、運行良好的國家公園法律制度體系。進一步與《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等國家公園建設聯系緊密的綜合法律相銜接。把《森林法》《濕地保護法》《生物安全法》等生態領域的法律中涉及國家公園的內容整合到國家公園法中,確保法律之間的統一和協調。正在編纂的環境法典等要充分考慮和體現國家公園的相關內容,并與正在修改完善的國家公園法審議稿保持一致。修訂完善《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等相關配套法律法規,避免出現國家公園法與其他法律法規之間的沖突或矛盾。
江元勛代表:發展生態產業,推進國家公園社區協調發展
國家公園建設在管理體制創新、嚴格生態保護、社區融合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積累經驗,已成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福建省武夷山市正山小種紅茶專業合作社發起人江元勛代表總結為以下幾點:一是國家公園體系布局更加完善。我國制定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將陸續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0%。二是國家公園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先后出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的指導意見》《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等,為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三是國家公園系統保護更加整體。按照保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的要求,對國家公園范圍進行了優化。四是國家公園理念得到傳播。通過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多途徑、多角度宣傳展示國家公園之美,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等國家公園理念得到有效傳播,深入人心。
江元勛代表注意到,在國家公園建設中,社區協調發展存在的困難和有待強化的相關工作值得探討。一是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依然存在。在國家公園社區發展中,歷史延續的依賴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的傳統生產發展方式難以在短時間內轉變。二是社區群眾獲得感有待增強。雖然各個國家公園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制定了生態補償機制,但現有生態補償標準與村民期望還存在差距,國家公園社區群眾的幸福感、自豪感、優越感還有待增強。三是社區風貌有待進一步提升。雖然結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各個國家公園社區基礎設施得到了有力提升,但還不同程度存在村莊建設空間布局不科學、風貌不統一、形式多樣、沒有特色等問題,與優美的生態環境形成一定反差。
圍繞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江元勛代表從促進社區協調發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兩點建議。
一是發展園區特色生態產品產業,強化產業引導轉型。在國家層面研究出臺國家公園產業引導機制,引導國家公園社區改造第一產業、限制第二產業、著重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社區發展轉型,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落地。比如,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立足于園區內茶產業底蘊深厚、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的現實,探索將武夷山國家公園建成“生態好、產業新、百姓富”的具有示范效應的國家公園,推動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二是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在國家層面研究出臺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以資金補償為主,技術、實物、就業等補償手段為輔的可持續、創新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生態補償規范化、制度化,逐步加大生態補償力度,提高社區居民歸屬感、獲得感、自豪感,促進社區居民從“要我保護”轉向“我要保護”。
江元勛代表提出,國家公園是最美國土,具有典型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世界矚目的野生動植物物種,有的還兼具無與倫比的景觀文化價值,既是開展自然教育、科普宣傳、生態體驗的絕佳場所,也是人們親近自然、休閑游憩、陶冶情操的優質生態環境。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一大戰略舉措,需要中央和地方各部門廣泛凝聚共識、持續發力、共同努力。
賀穎春委員:打造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示范點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產流地,更是祁連山北麓各族群眾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母親山’。生活在祁連山下,關注生態、保護生態,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副校長賀穎春委員說。
“目前,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如何讓生態保護成果轉化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已成為深化拓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果的主要任務。”圍繞祁連山北麓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與實現,賀穎春通過深度調研,從國家公園候選區入口社區群眾的生活實際、未來發展出發,以“以祁連山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示范點創建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機制”為題撰寫提案。
入口社區,是從國家公園角度對位于國家公園入口附近鄉鎮、社區的總稱,是長期在此生活的居民組成的社會群體聚居區域。“國家公園入口社區是解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根本矛盾的實踐地,也是將綠水青山生態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經濟價值的主陣地。從現階段建設情況來看,還存在著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和地方政府協調配合機制不健全、入口社區建設缺乏整體性規劃引領、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產業結構單一、支持入口社區發展政策不完善等問題。”賀穎春認為。
賀穎春建議,加大項目資金和政策傾斜力度,扶持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張掖段入口社區示范區建設,特別是生態教育、生物科技、生命康養“三生”活力產業,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國家和甘肅省加大科研開發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依托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和張掖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打造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科普教育和研學交流平臺,強化與全國各類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研討探索國家公園內生態價值是什么、在哪里、如何轉化。出臺相關政策,統籌入口社區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和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之間的職責和利益關系,建立起各方共抓保護、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協同合作機制。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北京:通惠河通州段將再現“長橋映月”美景
據通州區水務局消息,通惠河通州段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過半,預計今年年底基本完工。屆時,通惠河通州段河道設計將與綠化帶融為一體,打造水中有綠、綠中有水的自然緩坡生態景觀,與運河商務區共同組成具有豐富功能的運河文化景觀帶【詳細】
上海:計劃新增120座城鄉公園 城市公園全天開放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方面29日披露,今年,上海計劃新增城鄉公園120座,新建改建口袋公園60座,打通外環綠道斷點17處;新建綠地1000公頃、綠道200公里、立體綠化40萬平方米;將穩步實施30座城市公園24小時開放,扎實推進40處單位附屬綠地對社會開放共享【詳細】
北京園林綠化科普基地揭牌
3月5日迎來“驚蟄”節氣。當天,在北京溫榆河公園驚蟄時刻自然教育主題館,“北京園林綠化科普基地揭牌儀式”暨“保護生物多樣性,驚蟄時刻在行動”活動正式啟動,進一步提高公眾對自然科普教育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度,推動相關公益科普活動開展【詳細】
唐仁健: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就“三農”領域相關話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