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20分鐘”為何治愈?
工作日的公園,很多時候是老年人的“健身房”和有孩家庭的“遛娃地”,但最近卻成了許多年輕人的“快充站”,細心的網友們發現,草坪上長滿了來“散散班味兒”的年輕人。
這種全新的放松方式在社交平臺上被稱為“公園20分鐘效應”,不少網友表示親測有效:“再難再累,都去公園待一會兒,別感謝我~”“公園20分鐘,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還有更浪漫的,認為這是一場與地球的20分鐘約會。
為什么是20分鐘?這么多的年輕人選擇公園作為能量“快充站”的原因何在?
一
“公園20分鐘效應”的流行,是從今年春天開始的,最早起源于某雜志的一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只需抽出短暫的時間來到戶外,無需任何運動,就可以感受到放松,即使只是在公園或其他能接觸大自然的地方待上20分鐘,也能夠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
“公園20分鐘效應”的出圈并非毫無依據。20分鐘的時長,是逃離“方寸格子間”、告別“水泥森林”的合理時間,再短一些可能來不及放松,再長一些又變得“奢侈”。對于身處都市快節奏生活中的人來說,20分鐘的碎片時間擠擠就能有,逛逛公園可以說是一件極具性價比的事情。
而且,這時間還是有科學依據的。有科學家認為,身處自然環境20到30分鐘,可以顯著降低體內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含量約10%,從而減輕壓力。同時,自然環境能夠舒緩前額葉皮質這一大腦控制中心,從而幫助其更好地恢復活力。
“公園20分鐘”如何享受才最到位?社交媒體上出現了許多攻略。
有人選擇在公園發呆放空,春天氣溫適宜,有陽光時曬曬陽光浴,沒太陽時看看花草樹木;有人選擇在公園小憩一會兒,他們把公園看作是一張免費的大床,不需大張旗鼓,只需帶上野餐墊或鋪件外套、放個背包,就可以席地而睡;還有人總結了“不結伴、不言語、不間斷”三個原則,強調一個人獨處才是重點。
“長風沛雨,艷陽明月,那時田野被喜悅鋪滿,天地間充斥著生的豪情,風里夢里也全是不屈不撓的欲望。”即使不做任何事,看著周邊遛娃、拍照、散步的人群,鮮活展現著生活的平淡和幸福,不僅能消除生理上的疲憊,更是對心靈的安撫,減少忙碌帶來的焦慮,為接下來的工作和生活養足精神。
“公園”聽起來好像是個大型場地,實際上在大型公園之外,工作園區中的休閑草坪、寫字樓下的綠地、居民區附近的綠道等等,都是受年輕人青睞的“公園”。與以往印象中逛公園的滿滿儀式感不同,“公園20分鐘”強調的是一份抬腳就能到的松弛感。
繼“公園20分鐘”后,網絡上還出現了“海邊20分鐘”“菜市場20分鐘”“午餐20分鐘”等各種版本,媒體和社交平臺上也趁機安利各種適合20分鐘的場所,帶動了一波城市的形象營銷。
二
可以休憩放空的地方很多,為什么火爆的是公園?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免費的快樂更具性價比。相比出門旅游、住民宿、健身等療愈方式,免費公園無疑更經濟實惠。近年來,各地在推進城市建設的進程中,一些小而美的綠色空間逐漸增多,像小微公園、“口袋公園”等,都成為城市生活與自然生活的過渡帶。此外,一些原本收費的公園免費對公眾開放。開門見景、下樓入園,讓年輕人多了免費治愈的場所。
《202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綠地3.4萬公頃,開工建設“口袋公園”4128個,建設綠道5325公里。
另一方面是時間成本帶來的最優解。對于上班族來說,工作日的午休時間是十分寶貴的,很難抽出大塊的時間去更遠的地方。這個時候,“觸腳可及”的公園省去了許多時間成本。許多公園因地制宜增設了鍛煉、休閑設施,清凈整潔的環境更是讓打工人的“20分鐘”具備了超高性價比。
如何從身體到精神上短暫脫離辦公環境?年輕人四處尋找對抗“班味”的方式。如前段時間流行的“上班惡心穿搭”,年輕人通過物理上的松弛狀態緩解焦慮,以一種另類的方式達到與內心的和解。
但即使是去公園放空20分鐘這么簡單的事,對一些人來說也是知易行難。
比如,休息時間不夠。毋庸諱言的是,因為快速的工作節奏,一些單位的午休時間比較短,上午若被工作稍微拖一會兒,剩下的休息時間估計只夠吃個午飯。比如,硬件條件不具備。有些單位附近沒有公園,或者即使有公園,要么收費,要么沒地方躺睡,無法實現“公園20分鐘”。比如,心態調整不到休息檔。有網友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手上的工作都做不完,花20分鐘遠離人群去公園散心,感覺自我調適、療愈是浪費時間,即便出了門,也很難把自己的心態從工作切換到休息。
三
2023年的十大流行語中,有一個詞叫“情緒價值”,簡而言之,就是人、事、物影響人們情緒的能力。比如Citywalk就是一件高情緒價值的事情。
“公園20分鐘效應”上熱搜的背后,同樣是當代年輕人對于尋找情緒價值的表達。特別是春夏季節的公園,萬事萬物生機勃勃,非常適合打開身心、補充能量。
如何為職場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筆者想說三句話。
打造更多“身邊的快樂”。“公園20分鐘效應”之所以能贏得人心,最重要的是這份快樂“唾手可得”。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需要在鋼筋水泥森林里多一些“留白”,在工作圈、生活圈步行可及的地方,打造更多公共空間,讓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找到城市的美好“打開方式”。比如有的地方實行“定點增綠”“見縫插綠”工程,來強化城市中心區、老城區綠化功能,把城市公園綠地、水系、景點等“串珠成鏈”、連點成線;有的地方在黨政機關、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率先開展“破墻透綠”行動;還有一些地方著力提升小而美的公園小景品質。
像杭州作為首批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的試點城市,開放共享綠地總面積達3738公頃,市民可以參與露營、運動、集市,為“公園20分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讓自然的入口成為生活的出口。
包容“不開心”的情緒。“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天性。即使作為社會生產中的一環,人也并不是機器,有開心也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如果這種不開心的情緒得不到釋放,不僅有礙個人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也會大大降低。超負荷的工作并不能帶來更高的工作成效,用人單位拉長休息時間、設立休閑空間,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式。
如前段時間河南某企業新增10天“不開心假”,在網絡上獲好評,其負責人的一番話更是說到了職場人的心坎上:“誰都有不開心的時候,但是真有這種‘不開心假’的時候,又開心了。”
學會給心靈“放個假”。無論外界的環境創設得有多美好,對于心態上的放松最多也只是起了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無論逛公園還是去遠方,最重要的是心態調整,休息的時候嘗試著把工作放下,用眼睛去看向形形色色的身邊人,用鼻子去呼吸自然芬芳和煙火氣息,用心去感受城市生活中的不同側面。如果無法做到松弛有度,再遠的遠方也無法療愈心靈。
獲取情緒價值的方式,遠不止“公園20分鐘”,也許是散步路上看到的一樹繁花,也許是一杯恰到好處的咖啡,或者是周末和朋友的一次聚會,正如網友評論所說:“人就是活一個心態,要學會享受自己和地球的約會。”如此,何處不是“瓦爾登湖”?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主席一行到定州考察
4月15日,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主席彼得羅·埃利塞伊與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亞太區主席、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與藝術學院原院長郭瓊瑩教授一行來定州,就第六屆河北國際城市規劃設計大賽古城復興、鄉村振興等內容進行考察調研【詳細】
北京朝陽:林下騎行樂享繁花美景
眼下,朝陽區正建設“森林環抱、公園相伴、藍綠聯通、多彩繁花”的花園城市示范區。昨天,“愛上北京朝陽的理由”系列活動之騎行在朝陽北部綠道舉辦,20位愛好者蹬車上陣,感受林下騎行的樂趣【詳細】
油菜花開出農旅新“花”樣
眼下,江西省婺源縣的13萬畝油菜花進入盛花期,與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引來各地游客游玩賞花。據統計,僅今年1月和2月,婺源縣就接待游客355.7萬人次,同比增長14.3%,綜合收入達31.1億元【詳細】
七部門聯合印發通知 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自然資源部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加快礦業轉型與綠色發展,通過樹立千家綠色礦山典范,示范引領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進程,基本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構建礦業發展方式轉變新途徑,建立綠色礦業發展工作新機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