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古建筑,是對歷史文化心存敬畏
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維修性拆除”余聲未了,又有微博稱“蔣介石行營拆了”,一張施工人員正在施工的照片與文字同時發(fā)布。這一抗戰(zhàn)遺址的命運究竟如何?記者趕往現場看到,“重慶行營”已成施工現場,兩樓一底的舊址屋頂已經完全被拆掉,僅剩磚木殘體。當地稱,地塊已規(guī)劃為教育用地,目前正在進行保護性拆除。(2月15日《新京報》)
當然,也并非完全不存在諸如“維修性拆除”和“保護性拆除”的情況。比如,古建筑因年老失修,朽得不能立足了,這樣的拆除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若盡可能地利用原有材料和相同材料恢復原貌,這樣的動作也是合乎相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的。只是,這一“抗戰(zhàn)遺址”的被拆,與保護并未搭上一絲關系。記者到現場看見,施工現場圍墻上未發(fā)現有文物保護性修葺的公告。連表面上的“保護告示”都沒有,談何實制內容的保護呢。
古建筑如何保護,經過多年熱議,似乎一直缺失一種社會保護共識,缺失一股能及時有效地制約權力與利益的雙向沖動。這兒也有一個保護歷史建筑的好消息,據媒體報道,成都將分批次對署襪街的郵電大樓、邱家祠堂等承載著“成都記憶”的歷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凡是納入保護的歷史建筑不能隨意拆除。成都將嚴控對歷史建筑的拆除,將歷史建筑保護審查列入政府征收、房地產開發(fā)、單位自行改造工程的審查范圍。
于此語境下,成都的這一舉動便尤顯珍貴。其實,現代優(yōu)雅并散發(fā)出古文明氣息的城市,需要這種從制度層面?zhèn)鲗Ф龅谋Wo古文化的意識。先人留下了魅力獨具的歷史文脈,不僅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先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歷史建筑看似平靜,實則體現出一座城市在汲取、傳承與包容歷史文化的智慧與氣度。歷史遺跡不是一個任意隨意打扮的小姑娘,她是有體溫與靈魂的,她懼怕權力機構在利益驅使下失去理性,開著機聲隆隆的挖掘機,傲慢地去任意拆除,去任性復原,去隨意嫁接。
就拿備“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事件來說吧,大建水泥樓林與古建筑保護之間“扳手腕”,已經有兩年多時間。在今年春節(jié)期間,“梁林故居”終于還是碎為瓦礫,經濟數字還是扳倒了文物保護。盡管北京市區(qū)文物部門2月9日宣布,對拆除梁林故居的開發(fā)商處以罰款50萬元,并責令其恢復所拆除舊居建筑原狀。但此舉已讓畢生倡導以古建筑等文化遺產保護的梁思成夫婦身后再次受辱。這不由得讓人憂慮,連首善之區(qū)的北京,都無法阻止大拆大建,其它地方,究竟如何靠制度合力去小心呵護“城市記憶”,的確已經日益擺在我們的決策案頭了。
放眼全球,倫敦的城市規(guī)模比我國的上海還小,但它的保護歷史建筑有1萬處;整個英格蘭有60萬處;而日本竟然多達100萬處。相比之下,我們國內一些地方對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非常淡薄,其行動也異常遲緩。保護歷史建筑的行動,往往讓位于GDP的上行腳步。近年來城市發(fā)展,幾乎千城一面,處處是鋼筋水泥聳立而成的“森林”,曾經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氣息幾近消失。而一些像成都那樣對歷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此類智識之舉當屬“對歷史文化存敬畏之心”。當然,要全面提升保護力度,尚需跟進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進一步完善。
編輯:fengxiaolin
相關閱讀
古建筑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覺得在現代設計中的傳統(tǒng)元素越來越多,傳統(tǒng)和現代的結合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tǒng)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在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知識的媒介中,古建筑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詳細】
中國古建筑中的氣口——天井(多圖)
天井,在我國江南一帶的古民居及祠堂、廟宇中極為常見。老住宅區(qū),房屋與房屋之間或與圍墻之間圍出的露天空地稱之為天井,是老宅采光、通風最主要的構造,同時它能使建筑空間更加靈活,構成美妙的環(huán)境景觀。【詳細】
留住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重開發(fā)、輕保護,使古建筑的傳統(tǒng)格局和風貌遭到破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