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專家揭示被子植物掀起“改朝換代”之謎
大約1.6億年前,裸子植物由盛而衰時,被子植物(又稱綠色開花植物)似乎快速占領了世界。這種植物界的“改朝換代”顯得有些突然,也給強調生物進化漸變性的達爾文出了難題。他在1879年提出的這個“惱人之謎”,也讓科學家們困惑了一個多世紀。
不過,一種名為無油樟、開乳白色小花的小灌木,或許可以成為解謎的鑰匙。由美國、中國等國科研人員組成的“無油樟基因組計劃”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稱,他們已成功繪制出無油樟的完整基因組圖譜,首次解釋了被子植物在基因上與其他植物的區(qū)別,這或許可以解開“惱人”的被子植物起源之謎。
無油樟一直讓科學家們著迷:它自成一目、一科、一屬,只發(fā)現生長在南太平洋(601099,股吧)新喀里多尼亞的主島,是已知被子植物中最早分化出來的一支。研究人員認為,正如了解極為原始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的基因組,可幫助專家了解廣大哺乳動物的進化初始過程一樣,掌握無油樟的基因組可幫助科研人員了解眾多被子植物的演變過程。
研究人員指出,通過分析無油樟的基因組,可為約2億年前“基因倍增事件”提供證據。這一事件為基因賦予了更多的進化可能性,有助于植物形成開花器官,從而驅動被子植物發(fā)展。
研究人員將無油樟的基因組與其他植物進行比較后發(fā)現,無油樟的基因組“倍增”現象早于其他被子植物。在與開花有關的無油樟基因中,有四分之一是裸子植物不具備的,另外四分之三源自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共同祖先。這項研究還為“花朵的香味”、“結構復雜的種子”等被子植物其他特征的出現提供了進化線索。
有趣的是,科研人員發(fā)現無油樟線粒體基因組龐大,擁有約390萬個堿基對,包含大量外源線粒體DNA,其中至少包含4個完整的來自綠藻和苔蘚的線粒體基因組。
這意味著其他物種的DNA通過“水平基因轉移”進入無油樟體內,融合為一個巨大的線粒體基因組。研究人員認為,上述綠藻和苔蘚在數百萬年前可能生活在與無油樟密切相關的地方,后來這些植物由于某些原因發(fā)生破損,導致其線粒體基因組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被子植物早期與傳粉者相互關系研究獲進展
被子植物約有35萬種,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絕對優(yōu)勢。生物學家達爾文對被子植物突然爆發(fā)一直感覺非常迷惑,稱之為【詳細】
華南植物園植物種質資源研究平臺落成
1月5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新實驗樓前舉行了慶祝【詳細】
中國科學報:共生動植物基因快速進化
眾所周知,人類以及我們的抗生素正在與導致人體疾病的細菌進行著一場進化軍備競賽。隨著人體建立起一道防御工事,細菌也會加以改進以躲避這些防御,進而對人體或我們的藥物展開新一輪的攻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