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名勝動態(tài) |
|
馮村:一個正在湮沒的鄉(xiāng)村文化古跡寶庫
日期:2008-08-07 來源:《藍天園林》 作者:唐世林 唐建軍 我要評論()
位于舊徽州績溪嶺北浩寨中部的馮村,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歷865年),是徽州績溪嶺北最早建立的村落之一。建國后,隸屬幾經(jīng)變更,現(xiàn)屬于長安鎮(zhèn)。站在馮村村口,西向徑直望去,不遠便是黃山72峰之一的大會山;東邊出村稍南近千米處,就是省道217線;南走32公里,經(jīng)雄路左彎,乃是績溪縣府;北行15公里,過版書右斜,則是旌德縣城。馮村三面環(huán)山,東南開闊。山青水秀,民風古樸,田地千畝,物產(chǎn)豐盈。村落形似銀瓶,接近東西走向,沿槐溪筑舍,石板路貫通全村,通村河碧水映藍天。村頭水口獅象把門,村尾水口龜蛇鎖關。馮村曾分大街小街、前街后街共計25條主要街巷,東延北去,直與白沙街相連接,興盛時期,馮村多祠、數(shù)廳、千灶、萬丁,號稱“十里馮村鋪”,盛名徽州府內。 馮村名賢輩出,文化底蘊深厚,僅明清時期就曾出進士14人、仕宦23人。明清時代,馮村在京為官人數(shù)之多,一度聞名京城。馮村先人注重農工商學,也是徽商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雖經(jīng)戰(zhàn)亂滄桑,馮村古風依舊,文化古跡極多。 一、村頭水口 馮村的村頭水口,兩山對峙,左象山、右獅形,名曰“獅象把門”;村尾水口,龜蛇相望,左蛇形,右龜墩,名曰“龜蛇鎖關”。馮村村頭、村尾水口左右風水景觀對稱,天人合一,風水環(huán)境極為優(yōu)美,是彰顯徽州人講究水口隱蔽之風水理念的最好證例,已經(jīng)被載入國內多部有關風水論著中(如高友謙著《中國風水文化》,團結出版社,2004)。 在風水思想的影響下,馮村先人因地制宜,辟其墻圍于安仁橋之上,象征“天門”;筑其臺榭于里仁橋之下,象征“地戶”。名曰:“天門開,地戶閉”。傳說,天門開、地戶閉為馮村一祠六廳的關鍵之防。 馮村村頭水口壩,壩長82米,寬11.50米,高2米。傳說,村頭水口壩全是用人工堆筑起來的。 在水口壩中段,有平排6株間距有序、極為古老的紅葉楓樹,樹高10米之上,樹圍3~4米不等。雖然高矮粗細參差,個個都枝挺葉茂,風景十分好看。 村頭水口壩外有一眼水塘,水面面積400多平方米。塘內之魚只供觀賞,不可垂釣。水塘前是一片百畝田川,土質肥沃,陽光充足,水利配套,稻麥皆豐。 水口壩左側,有一個四柱三門五樓的石牌坊——大夫坊。大夫坊的三門,曾是全村人出入的主要通道。在大夫坊旁,有一個磚木結構、白墻黛瓦、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只有一門進出的村口亭。該亭的構建藝術是整個嶺北各村所有村口亭構建藝術最好者之一。在村口亭背后,有一株高10米之上,圍約3米的槐樹,樹干挺拔,枝繁葉茂,全樹呈現(xiàn)出一種令人駐足觀賞的美景。 水口壩左頭,有2株高約6米,圍約1米,主干已禿,但仍堅挺活著的杉樹。在杉樹旁,有平排4個磚木結構,白墻黛瓦、內供土地神位的土地廟。 村頭水口壩的最左側,有一座低山,山名“書館園”。傳說,書館園是馮村“云莊書院”的配套設施——“藏書館”的所在地。 在水口壩右側,有一株高12米之上,圍5.50米左右的檫樹,主干堅挺,枝形如傘,樹蔭覆蓋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是整個嶺北范圍內所有檫樹中圍徑最粗的一根。過往行人望之,都稱它為“檫樹王”。在大檫樹下,有一座磚木結構、白墻黛瓦,內供土地神位的土地廟。 在水口壩右頭,有一座花崗巖結構的石拱橋,名“云莊橋”。云莊橋的橋孔是全村之水的流出處。 在水口壩的最右側,有一座低山,山名“獅子峰”。獅子峰上有一座建于宋嘉祐元年的“云莊書院”。該書院的創(chuàng)建時間僅次于本縣宅坦村的“桂枝書院”,是全縣第二所最早建立的書院。這所書院在宋、明、清三個朝代為馮村乃至全縣培養(yǎng)了許多國家棟梁人才。 二、祠堂、府第和牌坊 馮村是一個沿槐溪筑建的村落,曾經(jīng)有不小的規(guī)模,只是因為戰(zhàn)亂、瘟疫和歷史滄桑,現(xiàn)已大大縮小,殘垣廢礫和零落的文化古物依稀地印出當年的繁華。 古馮村的名勝古跡遍及全村的各條街巷。 在北側水街一線,建有一座占地面積2036平方米,磚木結構、白墻黛瓦、雕梁畫棟、鰲魚翹角、氣勢恢弘的馮氏宗祠,和馮氏宗祠發(fā)脈的老尚廳、新尚廳、前廳、后廳、東家廳、刺史第,及新尚廳派支的承德堂,后廳派支的綸公堂,以及葛氏支祠(葛家老屋)等9座支祠(又稱老屋、廳屋)。此外,馮村還有八份廳、接官廳。到新中國成立時,馮村的規(guī)模已經(jīng)不算大,卻有如此眾多的宗祠、支祠,證明馮村曾經(jīng)有千灶萬丁、繁榮興旺、人文景觀極多的史實。 在馮村村街的中心地段,曾有明、清年代皇上旌封賜建的大夫第、大樹第、州牧第、協(xié)政第、旌政等、登科第、儀賓第、刺史第、五馬第、州司馬第等10座府第,這些府第足已顯現(xiàn)馮村曾經(jīng)的輝煌。 從下馮村至馮村村中,曾建有明、清年代皇上恩榮賜建的登庸坊、貞烈坊、百歲坊、大夫(掇科)坊、進士第、尚義坊等6個石牌坊,及1個楠木木牌坊,1個磚牌坊。這些牌坊同樣彰顯馮村曾經(jīng)的光耀。 三、九槐十三橋 馮村的通村河,發(fā)源于七坎八葉,河長830多米,河溪均寬4.15米,河岸均高3.20米,河水清澈,常年不干。河的兩側,用花崗巖塊石砌成,整齊、牢固、美觀。用塊石砌成的河岸,98%至今仍然完好。河岸之牢固,證明馮村先人辦事一絲不茍。 在通村河上,建有造型各異、各具特色、橫跨南北兩岸、方便往來的石橋,它們由下而上,依次為云莊橋、龍門橋、里仁橋、萬年橋、荷花橋、益三橋、永瑞橋、獨秀橋、安仁橋、崇義橋、并秀橋、綠荷橋、北山橋等十三座名橋。此外,還有一座因后建(建于清末)而未列在馮村十三橋名單之內的“尚德橋”坐落在安仁橋與崇義橋的中間地段。在馮村通往七坎山村的途中,還有一座坐落在塘坑大柏亭門前,造型小巧玲瓏、常不被村人注意但構筑非常考究、一孔通水的石拱橋。傳說,每座橋都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這些橋的設計與施工,可以窺見馮村先人重視村落建設之一斑。 通村河北側沿河一線,在萬年臺、東家廳、協(xié)政第、新尚廳、大樹第、大夫第、安仁橋、尚德橋、大路轉彎等各條巷口各栽植一株槐樹,合計九株古老槐樹。這些槐樹,雖然樹齡和高矮不一,但都枝繁葉茂,葉綠季節(jié)滿樹風景。馮村因“九槐十三橋”而聲名遠揚。 四、民居老屋和公共建筑 馮村興盛時期曾是千灶萬丁,當時的民居數(shù)量現(xiàn)已無法考證。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馮村還有磚木結構、白墻黛瓦、兩樓三開間、有天井明堂、頗具徽州聚落水街景致的明、清年代徽派建筑的民居58幢。這些民居有的分上下堂,有的分前后進,有的為四部、六部、八部通轉。這些老民居,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依然風韻依舊,冬暖夏涼。 在萬年橋上首,曾有一個年代久遠、造型別具一格,全縣也不多見的槐溪樓,村人叫它“路樓下”,因為構建藝術獨特,曾是馮村街中最靚麗的一景。 在萬年橋下首、里仁橋左側,有一個明成化年間建造、清代光緒年間重建的戲臺——“萬年臺”。因為它的構建藝術與眾不同,又傳說建臺當年全村產(chǎn)男孩10人,加之又坐落在村街街心之處,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在村頭水口進村約100米處的北側街中,有一個磚木結構,白墻黛瓦的“下馬亭”。在亭的額枋上橫著楷書“百官至此”四字,在“百官至此”四字左右兩旁豎著楷書“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八字。在亭的通門下安有六棱門坎石一塊,因此更加引人關注。尤其12個字的警語,證明馮村曾經(jīng)受到的厚重皇恩。 在下馬亭之上4米處,有一個由石頭和青磚砌成的不夜燈塔。從每天天黑起至第二天天明,塔內點著一盞青油(烏桕籽榨出的油)燈照亮街面,便于行人夜間過往,長年不斷。傳說,建此不夜燈塔,是行善人家積德之舉。 在北側水街的中心地段,到處可見古(骨)董文物。突出的有六棱石柱(村人又叫它“系馬樁”)8根;古石椅(村人又叫它為“美人靠”)2只;上馬石(村人又叫它為“小石椅”)4只;石凳2只;石水池(村人又叫它為“馬食槽”)2個;旗桿石7對,其中祠坦上6對,州司馬第門前1對。 此外,還有散落在民間收藏的骨董,如明代的楠木半月型圓桌、石碾子、石碗等。在馮姓一村民家里,曾有祖上傳下來的一方乾隆皇帝御用過的、重約4~5公斤的大硯臺,但物主長期未加重視,東拋西放,還用它壓過豬食缸里的野菜,文革時期,被物主以五元錢的價錢賣給了一個串門收購文物的小販。等到馮姓賣主知道此硯的珍貴之后,小販已經(jīng)將其幾經(jīng)轉手,下落不明,無法追回。 五、廟宇、路亭、土地廟 馮村從村頭至村尾,有明、清年代建造或幾經(jīng)修建的磚木結構、白墻黛瓦、內供神位的文昌閣、觀音閣、清隱寺、社屋(又叫“厚儒社”)、五猖廟5座廟宇。 在村中和村的四周,符合天人合一理念的景觀景點就有40多處。其中天然性的景觀有5處:望君山、巽峰尖、五龍洞、金雞石等。滄海桑田,現(xiàn)已經(jīng)面目全非,有的只剩下模糊的遺址。人造景點36處,包括亭洞、路亭、村口亭、土地廟以及“七星趕月”。36處景點中,有一個叫“七坎嶺洞”的亭洞,是用花崗巖塊石砌成的石拱亭,位于七坎嶺頭。亭洞形似一座拱橋,績溪嶺北至旌德西鄉(xiāng)的主要古棧道就從此亭洞中通過。站在這個石拱亭頂上,可望見績溪嶺北三大名洞:螞蟻山洞、邊山嶺洞、七坎嶺洞排成一線,此種景觀,舉世難得、世上難見。另外,還有兩座用花崗巖石頭砌成的石亭,包括坐落在地名“石子尖”的上石亭,和坐落在地名“官擇塘”之里半山腰間的下石亭。路亭5個,磚木結構、白墻黛瓦、只砌兩向或三向墻,亭內靠山一向的墻上安有土地神位,包括飯羅岱亭、降頭亭、大柏亭、北山亭、樂鳳亭。另外的景觀包括村頭水口壩外的村口亭、云莊小學的花園亭。此外,還有坐落在馮村街石板路小嶺頭、擇地上、村頭水口壩左頭(平排4個)、水口壩右側大檫樹下、云莊橋至飯羅岱途中的小嶺上、馮華清戶水碓大門前的小山苞上、具地塢小石橋邊、八樹塘右邊路后、崇義橋南側半嶺上、新變嶺小嶺上、狗屎坦街口、馮村上村兩路交叉路口路外、蛇形街口、社屋半嶺上、大柏亭外路口等18個磚木結構、白墻黛瓦、內供土地神位的土地廟。還有被稱作“七星趕月”的著名景觀,說的是在村水口壩外有七口池塘(馮村先人形容池塘為“星”),加上獅子峰上云莊書院大門門罩上懸掛著一只大壁燈(老輩人稱燈為“月”),并稱“七星趕月”。 這些廟宇、路亭、土地廟、池塘、壁燈,與村中的風景景觀相映生輝,使整個村落的環(huán)境景觀更加美麗、更加令人喜愛。 六、拯救湮沒的文化 沿著古老的水街,文物景觀或遺跡主要有:古水口、古石板路、古村河、古宗祠、古支祠、古府第、古牌坊、古石橋、古廟宇、古戲臺、古路樓、古槐樹、古下馬亭、古門坎石、古燈塔,以及各種各樣的古(骨)董,讓一個“古”字的特色妙趣天成,人在街上,移步換景,真乃集建筑、雕刻、繪畫之大成。正因之,馮村曾飲譽整個徽州,聞名于東南數(shù)省。 對馮村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景觀,邑人進士張楷題詩:“一村山水秀,此景出天然。雅趣從今日,淳風自古先。禮義崇前哲,詩書啟后賢。山林青不改,溪澗水依然。門第高今古,倉箱富后先。” 由于馮村古風遺韻內容極為豐富,歷史文化價值彌足珍貴,在有關人士的呼吁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下,經(jīng)過有關部門組織的文管專家的評審,馮村于1989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11月,時任國家古建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的鄭孝燮先生到馮村考察后評價道:“馮村風水環(huán)境優(yōu)美,有很多的典型傳統(tǒng)的徽派建筑,不可多得,極需保護”。并題詩:“云橫蒼嶺抱馮村,曲岸水街白屋群,秀色天成凝固樂,畫游煙雨亦銷魂”。 隨后不久,杭州徽州學研究會會員周素子先生到馮村考察后也有評論:“清溪、古橋、老樹、古建筑互為相景,村頭南側獅形山、村頭北側象形山、村外平疇數(shù)里,以及村后聳峙的蛇山與龜墩,然后七坎八葉之水流來,匯于山下,由西而東,緩流過村。這樣完善的古村落,不僅在績溪屬上乘,即使在全徽州也極難得。”并題詩:“槐水河邊府第繞,間來客踏十三橋,獅頭象鼻佳風水,道有幽家伴寂寥!薄蔼{峰象麓列東西,源遠流長夾小溪,有耕有織謳飽暖,馮村歷史皆桃源”。 然而,斗轉星移,歲月滄桑。千年古村馮村在歲月的磨蝕中終究逐漸顯露蒼老跡象,就象一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步伐蹣跚。那些建于馮村最興盛年代(明代中葉,1445~1610)的通村河、石板路、馮氏宗祠、支祠、府第、牌坊、石橋、廟宇、沿街的石雕華表、飲馬石糟、美人靠,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時光磨蝕及戰(zhàn)火的蹂躪,輝煌雖處處隱約可見,然終究風光不再,或湮為瓦礫,或殘垣斷壁,或半爿僅存,或巍廈將傾,或修葺費用無著,或被村民拆毀或拆建,就像絕大多數(shù)歷史文化遺存所面臨的現(xiàn)狀一樣,即使很多人意識到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重要性、迫切性,但具體操作卻面臨種種困難。 清隱寺、云莊書院、云莊書院藏書館,已毀于明末清初。貞烈坊、尚義坊、八份廳、接官廳、天門地戶、下馬亭,已毀于清末時期。建國時仍保存的比較完整的58幢民居基本上是明末和清代建筑。建國以后的幾次“運動”,再一次給馮村的文物造成了致命性的破壞。大煉鋼鐵,砍光了村前村后的風水林。承德堂、綸公堂,土改時分給了村民,葛家老屋、登庸坊、百歲坊、不夜燈塔、花園亭,毀于建國初期,馮氏宗祠、老尚廳、新尚廳、前廳、后廳、東家廳、木牌樓、磚牌坊、萬年臺、文昌閣、社屋、五猖廟、村口廳、水口壩、石頭亭、路亭、土地廟和協(xié)政第毀于“文革”期間,通村石板路、州司馬第(最后擁有的戶主馮應元)和馮百川、馮華清、馮嗣隆等村民擁有的明、清年代典型建筑的古民居,則是改革開放后被拆除后在原地址建起現(xiàn)代樓房。此外,還有馮兆范、馮永林、馮庭彬、馮景朋、馮桂生、馮永貴、馮春六、馮百生、馮桂全、馮炳太、馮文其、馮三奎、馮志太、馮清和、馮百發(fā)、馮百熙、馮有德、馮壽勤、馮惠初、馮正海等20多幢清代古民居,從20世紀六十年代起至今先后被村民人為拆除或拆建。 近幾年,隨著當?shù)貙β糜螛I(yè)的重視,績溪縣內的龍川景區(qū)(包括胡錦濤總書記祖籍宗祠胡氏宗祠、胡錦濤總書記祖輩故居、胡宗憲尚書府、胡宗憲牌坊等)的開發(fā),胡適故居的修繕與開放、龍溪景區(qū)(山中溶洞)、湖村景區(qū)(磚雕門樓門罩)、障山大峽谷(山澗和巨石懸崖)、小九華(佛教圣地)、胡雪巖紀念館、三雕博物館等旅游景區(qū)、景點的開發(fā),特別是計劃修建的從龍川景區(qū)龍溪景區(qū)到石家棋盤村胡適故居,通過劈山開路至旌德江村景區(qū),形成了一條黃金旅游線,馮村離龍溪景區(qū)、石家棋盤村景區(qū)距離都在30~40公里以內,其遺存的古跡和文物,仍然吸引著那些對徽州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旅游愛好者前來探秘、懷舊、考古、采風、休閑。然而,由于歷史文化遺跡毀損嚴重,若要恢復到建國時的情形,估摸需要資金1100~1200萬元。因此,筆者希望通過此文,向全世界有眼光、有魄力、有實力的投資者發(fā)出呼吁,投資維護、修復馮村這些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景觀,為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做出貢獻。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使用,未經(jīng)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yè)服務
|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 WWW.www.yifenx.c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