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nèi)名勝 | www.www.yifenx.cc 中國風景園林領(lǐng)先綜合門戶 |
云岡石窟[山西大同]
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shù)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shù)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jīng)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規(guī)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據(jù)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即現(xiàn)存云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參加開鑿人數(shù),多達4萬余人。當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偉大藝術(shù)創(chuàng)作,F(xiàn)存洞窟53個,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 云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nèi)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于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jié)構(gòu),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 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gòu)建筑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瑯滿目。其雕刻藝術(shù)繼承并發(fā)展了秦漢雕刻藝術(shù)傳統(tǒng),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shù)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它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shù)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shù)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后來隋唐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今天,它已成為中外游人傾慕和向往的旅游勝地云岡石窟(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明的藝術(shù)寶庫。 云岡兩道山麓,把石窟分成東部、中部和西部。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故又稱塔洞。 云岡東部窟群,指云岡石窟東端1—4窟,均為塔洞。這里風化比較嚴重,只有第一窟東壁后下部故事浮雕仍保存較完整。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于孝文帝遷洛前,窟內(nèi)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 1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資料。第2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cè)都雕有維摩、文殊。第3窟為云岡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jīng)樓?叻智昂髢墒。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后室南面兩側(cè)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農(nóng)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 4窟風化水蝕嚴重,平面呈矩形.中央雕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較完整,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云岡石窟現(xiàn)存最晚的銘記。 云岡第5、6窟在云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5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云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jīng)唐代泥塑重裝。這尊佛像,膝上可站上120人,一只腳可站立12人。窟內(nèi)滿雕佛龕造像?呶鱾(cè)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yōu)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shù)亩䦟臃叫嗡呒s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于象背上?咚谋跐M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唔斢腥T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東西兩壁刻有著名的“佛傳圖”,形象地描繪了釋迦牟尼由誕生、出家、降魔、問道、成佛的一連串故事,展示了佛教徒所幻想的極樂世界。里面有宮殿樓閣、仙人飛樂、斗牛鬼怪、珍禽異獸、四時花卉、高山流水等,組成一幅幅奇妙生動的圖畫,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此窟規(guī)模宏偉,雕飾富麗,內(nèi)容豐富,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shù)匯集的大檢閱。 云岡第7、8窟位于云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7窟前現(xiàn)存的木構(gòu)建筑,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7、8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nèi)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7窟后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于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nèi)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xiàn)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zhí)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 8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cè)各雕4個佛龕。門窗間有6個供養(yǎng)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nèi)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nèi)拱內(nèi)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8窟內(nèi)兩側(cè)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cè)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云岡石窟極為罕見。第7、8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nèi)容、造像構(gòu)成、題材等方面出現(xiàn)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云岡五華洞位于云岡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9、10窟為一組前后室結(jié)構(gòu)的雙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gòu)建筑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后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這兩窟都是以華麗的浮雕為主,說起“浮”來,不得不佩服古代藝術(shù)家的整體設計能力,淺淺的浮雕如何“浮”得起來而有立體感?他們通常利用上層明窗的光來設計浮雕的深淺和位置,這樣浮雕在側(cè)光照射下就玲瓏浮凸了。9窟室壁刻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第10窟主像是彌勒。后室門拱內(nèi)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jié)構(gòu)嚴謹,富于變化。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gòu)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題記,是研究云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窟東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gòu)建筑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shù)裼屑繕诽,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只見力士左手托著大佛的巨掌,一派氣定神閑的表情,人雖小而力無窮。同時也使人從小佛和巨佛手掌的比例中,更加感到大佛的巨大無比。這樣既產(chǎn)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是云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yǎng)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制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shù)、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筑的珍貴資料,為云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14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cè)存有方形佛柱。 15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曇曜五窟現(xiàn)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jù)《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币缘牢洹⒚髟、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nèi)主要位置。第16窟,窟形橢園,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周壁雕有千佛與佛龕。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倚于須彌座上,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東西兩壁有佛龕,東邊是座像,西邊是座像。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云岡第二大造像。主像身材比例大大超過凡人,身高看起來達到8個半頭的長度(正常人的比例是7個頭),肩部寬闊渾厚,因而顯得特別高大。而大佛身邊的菩薩像,卻又比較短小,為了襯托出主像的高大。為了迫使膜拜佛像的人產(chǎn)生高不可攀的強烈感覺,古代藝人把洞窟前壁與巨像的距離設計得很短,洞頂又做成下寬上狹的“草廬頂”,頂禮膜拜的人門只有極度昂頭才能瞻仰到,這樣,本來就碩大的佛像就更加顯得頂天立地了。第20窟為露天造像,拜天災人禍之賜,因戰(zhàn)火和風蝕使洞前壁坍塌,里面的佛像才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面部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形成穩(wěn)固的三角形,造型雄偉,雕飾精美,氣勢渾厚,是云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云岡西部窟群包括云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tài)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象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于下層,穩(wěn)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shù),使洞窟格式、構(gòu)圖既有規(guī)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shù)的格調(diào)。
編輯:理想 |
閱讀: 次
網(wǎng)友評論(調(diào)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