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guī)劃-規(guī)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guī)劃設計頻道 | www.www.yifenx.cc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的反思
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兩個觀點的反思 1、設計“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指在設計中將人的利益和需求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最基本的出發(fā)點,并以此作為衡量活動結果的尺度。當今設計界,設計“以人為本”幾乎成為“金科玉律”。 “以人為本”源于西方哲學思想,尤其是自笛卡爾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來,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對立面,認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為人的利益服務,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臘先哲普羅塔格拉斯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迸喔舱J為“人應當是世界的中心,整個世界萬物都在協調一致地為人效勞”。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生存邏輯,最終造就了發(fā)達的西方工業(yè)文明以及不斷被縱容的消費文化。 設計的根本目的就是處理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結合當前工業(yè)活動和消費文化帶來的種種弊端,筆者認為設計界有必要對“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進行反思和修正。設計是否應該“以人為本”?關鍵要看站在何種角度。這是一個有關人與自然的悖論。如果就設計談設計,“以人為本”的提法并沒有錯,但是孤立地講“以人為本”,就潛在這樣一種危險:即在設計中僅僅考慮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作為設計活動的唯一尺度,從而產生誤導,使人走向與自然的對立。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隨著人類對自然以及自我認識的愈發(fā)深入,人類越來越認識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類自身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如此得渺小和柔弱。生態(tài)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屬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屬于人類。從這個角度來講,“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將這一問題作辯證的思考,提出 “以自然為中心”或者“以自然為本”的指導思想,或許是一種更好的理念。 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不是兩者的對立。在中國的哲學體系中,歷來提倡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辯證關系,即“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哲學所追求的終極理念!疤烊撕弦徽f”最早由儒家提出,他們認為人與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賦,盡心知性便能知天,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這里“天”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自然與人之間的的關系。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明人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強調人為宇宙中“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行為活動要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 “道法自然”更是老子生態(tài)觀的核心思想與根本規(guī)律。它要求“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尊重萬物的生存權利,遵循萬物自身的本性和規(guī)律,予以輔助、促進,而不敢任意妄作。道家后期的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就是合一的,只是人的主觀區(qū)分才破壞了統(tǒng)一。他主張消除一切差別,天人混一,用現代語言來說,人應當于自然合為一體的。由此可見,人類作為宇宙的精華,是“人亦大”,是其中平等的一員,而不可以凌駕于地、天、道之上。人類不是宇宙萬物的尺度,更不能成為他們的立法者、主宰者和征服者,而應當維護自然萬物的和諧發(fā)展。 設計以“自然”為本,道法自然,在邏輯體系上涵蓋了“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用“以自然為本”來揚棄“以人為本”,并非意味著設計不再考慮人的舒適和便利。實際上,“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達設計必須充分適應人的生物學特征即人類的自然屬性。而“按照人的尺度來設計”就顯得自私狹隘。“以自然為本”的設計并非是藐視人的需求,更不是極端地犧牲人類的利益去滿足自然的需要。當然,如果犧牲自然的利益來滿足人類的貪婪,那更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未的錯誤行為。 研究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一體”、“獨立”、“和諧”三個階段。人類從制造工具并從事生產勞動改造自然開始,實現了對自然的第一次否定和超越。伴隨人類生產力的提高,“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觀念逐漸滲透人類的意識形態(tài),人類獨立于自然的意識發(fā)展到了極致,甚至出現了“人定勝天”的口號,工業(yè)文明正是在這種獨立意識不斷發(fā)展實踐的結果。當今信息文明時代,由于人類發(fā)展不斷地受到自然力的制約,從而迫使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這是人類對自身獨立意識的再否定和再超越。因此,“以自然為本”的理念必將順應歷史車輪的轍跡,繼續(xù)對“以人為本”進行“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超越。 “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作為哲學意義上內省的思考,并不是絕對地否定“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耙宰匀粸楸尽蓖黄屏藗鹘y(tǒng)設計的作用領域,要求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選擇一種與地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和諧生活方式,建立一種新型設計倫理規(guī)范,從而減緩生態(tài)急劇惡化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性后果。 2、“綠色設計”應該指向什么? 綠色哲學的本質,原本是表達對自然的敬畏。綠色設計是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的一股國際設計潮流,它反映了人們對于現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環(huán)境及生態(tài)破壞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和人類物欲的膨脹,人類在向大自然無休止的索取過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無情懲罰。在這種大背景下,“綠色設計”被提出來。它的核心,宣揚的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它要求不僅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要使產品及零部件能夠方便的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huán)或重新利用。這在當下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是筆者認為概念化的“綠色設計”存在這樣一種危險:即綠色設計僅僅成為人類欲望無限擴展的一種階段性“緩沖”,揭開“綠色設計”的面紗,暴露出來的仍然是人類赤裸裸的貪婪。在拜物主義甚囂塵上的今天,只要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就會不斷開發(fā)能源來制造垃圾,怎么可能會實現“綠色設計”呢?在筆者看來,設計出既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又絲毫不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危害的產品,僅僅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人們在熱衷于“綠色設計”的同時,為實現“綠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術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上,對綠色設計的盲目狂熱還可能得不償失。 比如現在所倡導的綠色能源——太陽能,在表面看來沒有直接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危害,但太陽能相關技術的開發(fā),設備的生產制造過程,甚至太陽能系統(tǒng)的配套產品都會產生污染。例如廢棄的太陽能蓄電池,如果處理不當,對環(huán)境所造成的污染,其治理難度更大。只是由于現在太陽能仍然屬于昂貴的能源而尚未普及,加之太陽能蓄電池的使用壽命較長,很多問題還沒有得到集中顯現。其實,現在的所謂“綠色能源”有太多的政治和利益因素在里面。在網絡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對于“太陽能技術”全部是一片喝彩聲,幾乎沒有人去客觀地分析和評價。但歷史的發(fā)展早已證明,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呢?筆者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我們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編造的各種謊言之中! 人類對于“綠色”的追求不僅徒勞而且正在不斷加重自我戕害。例如早些時候,出于“綠色”的目的,人們將那些難降解的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進行所謂的“回收再利用”,制成各類化工塑料制品,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白色污染”。之后發(fā)現了“白色污染”的嚴重性,又開始推廣可降解的“綠色”材料。然而實際情況怎么樣呢?1998年12月13日,針對“白色污染”的問題,科技部會同國家經貿委、環(huán)保總局、鐵道部聯合召開了綠色一次性餐具技術開發(fā)交流會。中國農村技術開發(fā)中心負責人王志學當時在會上就談到:可降解的紙漿類(紙餐具)的原料生產過程污染嚴重,成本較高,且本身強度及防水抗?jié)裥暂^差,人類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 鄭千里 科技部國家經貿委環(huán)?偩骤F道部攜手引導綠色一次性餐具開發(fā) 科技日報1998年12月15日 第1版]對此,筆者認為,“綠色設計”的觀念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物質主義的消費文化基礎上,單純依靠所謂的技術進步或者設計師的努力,永遠不可能走出“污染—治理—更為嚴重的污染”這個怪圈。正如阿爾·戈爾在其著作《瀕臨失衡的地球》中所說:“我對全球環(huán)境危機的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堅信,這是一種人類內在危機的外在表現!盵 轉引自 阿爾·戈爾《瀕臨失衡的地球》陳嘉映等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出版 導論]人類追求幸福舒適的生活方式無可厚非,但是人類受信念倫理的控制,將設計手段或方式當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爾批判現代人把金錢當作目的一樣。西美爾還指出:“目標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較高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征和主要問題。[ (德)西美爾:《現代文化中的金錢》見劉小楓編:《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顧仁明譯 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 第10、11頁] 設計的兩難困境在于,一方面我們抱怨設計手段破壞了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另一方面我們又寄希望于新的設計來改變這種現狀。這種兩難困境使得人類在每一種新產品誕生的同時,就需要有更多的技術與發(fā)明來解決這種新產品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因此,設計作為技術的實現手段正在處于不斷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這是科技增長的宿命。當科學技術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時候,人類除了尋找新的技術來制約外,在物質角度來說,目前沒有其他可行的方式來解決。正因如此,海德格爾發(fā)出了絕望的嘆息:“只有一個上帝能救渡我們!”[ (德)海德格爾:《“只有一個上帝能救渡我們”》見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下) 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第1307、1303頁。]“綠色設計”的極致就是不要設計,但這顯然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人活著就要消費,就要制造垃圾,而設計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過度消費的催化劑。因此真正實現“綠色”,在設計方法的領域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類的思想領域去尋求解決的辦法。例如從人的觀念入手,借助于我們東方哲學的智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改造人類審美的價值觀念等。 何塞·盧岑貝格在《自然不可改良》一書中認為,生態(tài)絕非僅僅是自然的問題,也是人自身的問題,人既要保護自然生態(tài),也應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tài),甚至可以說,人類只有發(fā)自內心地敬畏自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tài)問題,才會對整個世界,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有一個正確健康的認識態(tài)度,也才有可能最終解決好“綠色”問題。 阿爾·戈爾的感受與何塞·盧岑貝格“自然不可改良”的觀點,給我們提供了反思“綠色設計”的很好借鑒。筆者認為,實現“綠色設計”的根本途徑,不是考慮通過什么方式去改造自然,而是首先要改造“人”自身的觀念,即上升到觀念層面使人類對設計倫理問題進行反思。除了倡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設計道德觀念,在設計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和將人的權利凌駕于萬物之上;揚棄自然無價值的理論,認識到“自然具有獨立價值”。也許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綠色設計”。 注:本論文為“2008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Cumulus)學術年會交流論文” 參考文獻: 1. Don Norman Human-Centered Design Considered Harmful 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是有害的《ACM通信雜志》“交互設計”專欄 2005年7月 2. 鄭曙旸 以人為本設計觀悖論 首屆環(huán)境藝術設計大展及設計論壇“2004為中國而設計”文集 中國建工出版社 2004年6月 3. 黃友敬 論老子的生態(tài)觀 “自然·和諧·發(fā)展———弘揚老子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年9月 4. 姚民義 當代設計:以自然為本 美術觀察 2003年09期 5. 李長春 由可持續(xù)發(fā)展展望以自然為本的未來設計 裝飾 2004年12期 6. 滕守堯著 文化的邊緣 南京出版社 2006年1月 7. Gerald Cipriani The Wrong Form Emptiness in Global Design Japan: Tama University來源:http://www.kyoto-seika.ac.jp/cumulus/e_programs/posterpresenters.html#ps1 8. 馬克·第亞尼《非物質社會:后工業(yè)世界設計》,p10-12,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作者簡介: 顧群業(yè)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 王拓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Aggi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