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不可“小而全”
日前,筆者隨隊對浙江特色小鎮做了一次全面、系統的跟蹤調研,看到小鎮建設已取得一系列較大成就,特別是創業創新環境營造、特色產業集群培育、人才集聚培養儲備、新經濟新業態涌現等方面。可以預期,特色小鎮建設作為浙江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市場化協力推進、協同共贏的重要途徑和著力點、動力源,將有著重要而長遠的意義。
不過,調研中筆者也發現部分特色小鎮建設對“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理解存在偏頗,認為特色小鎮內部需產業、城鎮、科研、教育、文化、旅游等功能一應俱全,缺一不可,“小而全”味道明顯。部分地方政府部門也因此設置績效考核體系,以評判特色小鎮建設的進展、優劣。
應該說,特色小鎮建設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明確為“產城人文”融合,是一個巨大進步。浙江的廣泛實踐也證明了其科學性、先進性。畢竟,相較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重視廠房、辦公區建設而言,特色小鎮對產城融合高度重視,并從規劃、設計階段入手,把良好的創業環境營造放到首位,有著很強的針對性。
要認識經濟新常態,本質上就是經濟發展智能化生態化、個性化消費體驗增強,必須從傳統的投資、出口拉動更替為創新驅動,包括科研、組織、業態多個方面。而簡單的“產城融合”空間組織與形態,并不能較好滿足創新驅動發展要求,需進一步把創業者的基本需求、文化需求、價值需求的滿足與豐富放到更突出位置。為此,特色小鎮在“產城”融合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產城人文”融合,特別是對“人”、“文”的強調,體現了創新驅動時代經濟新空間的新特征、新要求,值得充分肯定和贊賞。
但正如浙江一再強調的特色小鎮是“非區非鎮”,即它是一個開放、可共享,也必須開放、可共享的新空間,而不要成為一個自我生長、自給自足的空間體;其真正價值是要成為創新驅動內在且頂層的動力源,而不是獨立于城市的經濟新增長極。對應特色小鎮所強調的“產城人文”融合,不宜簡單理解為以特色小鎮為單元的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位一體”建設,而需突出特色小鎮內在的短板補齊與機理健全,及其與所依托城市的密切互動、優勢互補,以在更大空間和視野上實現借勢登高、引領帶動。
實際上,浙江幾個知名特色小鎮,如山南基金小鎮、云棲小鎮、夢想小鎮等,對“產城人文”融合理解也是開放、共享的。例如,社區建設上,均側重于交流、休閑等社交社區完善,人居社區主要由附近城區提供,并共享所依托城市相關人才引進、認定及住房保障等政策;子女教育、醫療衛生上,主要由附近城區承擔。產業發展上,云棲小鎮的智能制造與檢測、文創產業等環節重點放到了富陽、臨安等周邊區縣;夢想小鎮的中試基地、產業化基地則主要布局在城西科創大走廊。文化培育上,小鎮內部更多提供的是酒吧、咖啡廳、圖書館等社區場所,以及各類專業性會場、展館。旅游發展上,盡管山南基金小鎮擬整合外圍的白塔公園、八卦田等景區資源申報4A景區,但小鎮的創業創新核心區并不對外開放;夢想小鎮、云棲小鎮也重視內部生態景觀營造,也同樣堅守內部“按景區標準建設、不作景區開放運營”原則。
相反,一些傳統的“小而全”小鎮,其建設多因公共設施利用效率或水準較低,既帶來自身功能優勢培育不足,更從理念、模式、交通、機制等多方面造成了與周邊城市難以開放、共享、互補。因此,浙江特色小鎮建設,必須要避免成為新的“小而全”的獨立小鎮,切實堅持開放、扁平、共享的互聯網精神,與所依托城市充分共建、共生、共贏,成為城市有機而獨特的一部分,高水平地實現“產城人文”融合發展。(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別讓特色小鎮傷了群眾
近日,筆者下鄉到一個正在建設的特色小鎮調研,聽到幾名農民對此頗有微詞。一位群眾指著剛拆掉的房屋氣憤地說:【詳細】
無品質支撐的特色小鎮還能“火”幾年?
近年來,特色小鎮建設在我國如火如荼、遍地開花。但中投顧問發布的《2019-2023年中國特色小鎮建設深度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入庫特色小鎮項目共計11260個,投資額13.5萬億元,落地率為 31.6%。【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