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建設首先要實現思維創新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強調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特色小鎮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平臺經濟優勢凸顯。但與此同時,盲目借鑒、“千鎮一面”的現象也不時出現。如何發揮特色優勢、如何保障資金來源、如何促進特色小鎮健康持續發展也就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特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專家、地方政府領導等就此話題展開三方會談。
1學習時報:去年以來,陸續出臺多項有利政策,大力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特色小鎮。當前,建設特色小鎮有何戰略意義?
喬潤令:從經濟角度來說,特色小鎮建設具有非常大的市場潛力,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現在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整體發展趨勢向好,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格局,但近幾年部分領域的投資有所下滑。自國家提出建設特色小鎮以來,不僅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市場反映也非常熱烈,民營資本包括所有的大企業,如阿里巴巴、萬科以及很多新經濟公司都高度關注并紛紛進入。這是最近幾年比較少有的一種現象,說明特色小鎮建設能夠產生巨大的投資回報潛力。
建設特色小鎮的戰略意義,可分為國家與鎮域兩個層面。從國家層面來說,首先,它是一種發展新經濟的新平臺。當前條件下的特色小鎮建設,已經不再聚焦煤炭、鋼鐵等產業,而是比較注重新經濟的發展,包括新的業態、新的產業、新的體制等,這是很重要的。其次,它是一種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平臺。這方面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從類型上來說,現在鎮域層面上百分之八九十的產業都是傳統產業,完全可以借助特色小鎮的建設來進一步激發其活力。這方面浙江已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和經驗,如藝尚小鎮。再次,它是傳承、挖掘中國特色資源的一個新載體。我國有不少極具特色的資源,如特色的種植業、養殖業、民間藝術等等,但相當多的這類資源尚未被挖掘,而這些也完全可以做成產業,形成地域的特色。
從鎮域的層面來說,一方面,它有利于人居環境的改善。我們以往關注的都是產業的發展、園區的建設,對于人居環境的改善重視不夠。借助特色小鎮建設,有利于打造出與我國消費能力逐步增長的現實需求相適應的、人居環境優美的鎮域生活空間。另一方面,特色小鎮建設一定會實現人口和產業的集聚,由此就為當前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張鴻雁:特色小鎮最早源于西方,在其城鎮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最典型的就是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城市專家芒福德對田園城市理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在21世紀,人類能夠“翱翔天空”,“返回地面”時也能夠享受田園城市的空間生活。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特色小鎮的理論源頭。西方特色小鎮的發展與其中世紀以來的城鎮發展模式、莊園經濟的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有比較深厚的傳統,比如巧克力小鎮、鮮花小鎮、商貿小鎮等。在西方,小鎮能夠形成一個比較獨立的空間,成為大城市地區結構的一部分,也可歸結為小鎮空間或小鎮生活方式。
在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特色小鎮主要指建制鎮,要求有特色,實現“一鎮一品”。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浙江,板塊經濟開始出現,需要特定產業的集聚,于是在2014年前后,浙江突破了建制鎮的范疇,開始依托于特色產業、高端人才等的集聚區搞特色小鎮建設。實現了地域生產力有特定空間的集聚,這與發達國家的產業集聚模式相似。
所以,當前建設特色小鎮,一定要以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城市化水平超過50%為基礎,因為只有這樣,空間的特色產業集聚才能夠發生。從目前的發展水平來說,中國建設特色小鎮的條件已經成熟,空間集聚、產業集聚的效應已經顯現。那它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一是區域經濟的均好性,二是區域生產力的重構,三是廣泛地建構新型城市生活方式意義上的社區。這里的前提就是現代社會發達的交通及網絡技術,這既是時代的特征,也是特色小鎮最終得以順利建成的另一個基礎。
楊東升:特色小鎮建設是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也是當前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
首先,從空間維度講,特色小鎮是連接大中城市與農村的重要樞紐,一方面能夠承接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疏解,是有效分流農村富余人口的“蓄水池”;另一方面又能承擔對農業農村的輻射帶動,是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動機”。因此,特色小鎮是城市和農村的雙向滲透、雙向發力且最具活力的“社會細胞”。其次,從經濟維度講,特色小鎮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和完善的承載空間,借力綜合交通、現代通信、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支撐,能夠在更大范圍聚集高端創新要素,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區,為重塑城市功能空間和經濟地理創造新的機遇。再次,從人口維度講,現階段,人們在選擇就業與生活環境時,已開始出現將生活環境放在首要位置的傾向,然后才是追求有創新創造味道的激情工作。特色小鎮宜居的生態環境、完善的公共配套、獨特的人文風情,正好提供了這樣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了現階段人們的需求。
2學習時報:特色小鎮自提出以來,各方都強調要防止“千鎮一面”現象的出現。對于特色小鎮,我們該如何定義“成功”?又該如何達到這一目標?
喬潤令:我認為,成功的特色小鎮主要有三點特征。一是要突出特色,核心是實現差異化的發展。不管是城市文化還是鎮域文化,建筑領域還是產業發展,均應實現差異化發展。我國小城鎮發展以往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復制、山寨現象嚴重,要避免“千鎮一面”就要實現差異化,也就是我們一直說的因地制宜。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但仍然要做,關鍵是要實現思維的創新。二是一定要“小”。浙江省在建設過程中曾提出了三平方公里的概念,建設面積在一平方公里。我認為,特色小鎮的建設還是應該回到浙江的創造上,即淡化行政區域的界限,將它作為一個發展的平臺。所謂“小”,最大的特點就是從重數量、規模轉向重質量、品質和效益,打造“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優、小而精”的小鎮形態。三是實現融合共贏。比如浙江省,它提出特色小鎮要實現“三生”融合,即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在一起,文化、產業和旅游相結合,這樣特色小鎮就立體了。為什么要強調跨界融合?根據我了解到的情況,單一產業模式真正盈利的并不多,同時,現在產業發展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多種產業融合的趨勢也日益明顯。所以,特色小鎮建設一定要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把文化、體驗、加工制造等加進去,這樣產業越豐富,盈利點就越多,也越容易實現創新。
此外,成功的特色小鎮建設還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與規劃的關系。作為頂層設計,規劃必不可少,但傳統的規劃基本上無法滿足特色小鎮的建設要求。因為它涉及到生產、生活、生態以及城市、鄉村等各個領域及門類,既需要高度的專業化,又需要實現多領域的融合,難度很大,我覺得要注意五個方面。一是應實現多規融合,即特色小鎮建設只能有一張圖,而不能搞若干個規劃。二是重視軟規劃。特色小鎮建設要有色彩的概念,要有一些文化的標識。這方面如果做得好,也能夠改變“千鎮一面”的現象。三是要講盈利模式,有維護成本的意識,這是我們以往的規劃里所沒有的。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特色小鎮建設就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四是要深挖當地的特色基因。現在有個別地方的規劃還存在大而空的問題,涉及本地特色的內容占比很小,大概只有10%到20%,而實際上,規劃中最應該突出的正是本地的實際,如果做出來的規劃也適合于別的地方,基本可以判斷這不是個好規劃。五是要做混合規劃。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功能區的融合,實現土地的混合利用,這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過開發微景觀,體現出“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既可以減少對當地原有風貌的改變,也能夠區別于城市景觀。
二是與房地產的關系。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是非房地產化的,但也不能沒有房地產,不然人口集聚以后住在哪兒呢?關于如何看待房地產業發展,我認為,特色小鎮建設給房地產業提供了一次轉型的機會,即房地產業可以利用特色小鎮的建設,做產業地產、旅游地產,然后轉向服務、運營。
三是與產業的關系。從產業角度來說,特色小鎮建設能不能成功,有兩個挑戰因素,一個是特色產業能不能做起來,二是能不能打造出有品位、有文化、有特色的人居環境。前者的關鍵在于選址:第一,如果小鎮位于城市群內部,處于大城市的周邊,就可以利用大城市的高端資源做一些資本、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業,如杭州周邊的基金小鎮、北京周邊的機器人小鎮等。也可以發展為大城市服務的產業,現在浙江大部分的特色小鎮是這類模式,成功率比較高。第二,如果是中西部地區的小鎮,可以將重點放在開發特色資源上,如農業資源比較豐富的可以做田園綜合體,森林資源豐富的可以做森林特色小鎮。在西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方,可以著重發展當地有優勢的特色種植業或養殖業,搞特色經濟,而不要搞工業型小鎮或作其他大規模的開發。
另外,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還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不能觸碰國家的政策紅線。比如,中西部地區有很多特色資源,主要是有好山好水的地方,但這些地方很多都是水源地,或者是受國家保護的林場、濕地等,核心區是絕對不能開發的,也不能使周邊地區的開發威脅到核心區。在這一點上,一定要做好前期評估,如果前期評估做不好,就容易出問題。
張鴻雁:特色小鎮建設應該是形形色色,沒有模式可言的。建設特色小鎮,最終目的是能夠形成小鎮生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建設特色小鎮,無論是科技型、傳統歷史型還是經典產業型等,都要與產業結合,實現產城融合和充分就業,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居民對更好生活的向往。
我認為,特色小鎮的建設核心主要有八個:一個是實現小鎮居民充分、全面就業,這是核心問題;二是形成十分鐘生活圈,打造一種生活社區;三是挖掘地方文化,即保留傳統的集體記憶;四是保留小鎮原有的特定文化和文化空間;五是小鎮的自然風貌要有獨特性;六是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居住空間,服務體系比較完善;七是安全有保障;八是交通比較便捷,擁有一個合適的就業半徑。有學者認為,小鎮生活實際上是一種后現代社會的表達,未來城市社會無底、無形、無邊,其實就是由各種各樣的小鎮所連接而成的區域空間。比如農民,完全遷移到城市不太不可能,但可以就地市民化,在原有的生活空間里享受市民化的生活方式,這是可以實現的。
特色小鎮的產城融合,大體有四個模式。一是根據地區的板塊經濟特色,在原有經濟和產業特色的基礎上,通過整合創新實現優勢重組,同時建立廣泛的產業網鏈和價值鏈,進而形成特色產業群和特色產業價值鏈。二是根據文化傳承和歷史文脈,結合市場需求,挖掘、規劃和建構一種產業模式。三是依托地區的多種要素整合形成新的產業結構,使之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四是找到一個亮點,創造性地建構“空隙定位戰略”,通過規劃、創意的力量開發出來。無論何種產業模式,特色小鎮的產業要素和文化要素一定要具有唯一性,這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要有良好的就業規劃、空間規劃及建設團隊。因此,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是規劃出來的,只是規劃的深度和強度不一樣。比如,有的是完全規劃出來的,有的是挖掘出來的,有的是整合出來的,而有的是提升出來的。在本質上說,特色小鎮的規劃不同于以往的規劃,是融合空間、產業、文化、就業、生態、人才、服務管理等的復合型規劃,是一種戰略整合規劃。
楊東升:特色小鎮建設的關鍵在一個“特”字,沒有特色就沒有吸引力、沒有個性,也就失去了立鎮之本。當前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既有成功的范例,也存在盲目大干快上、機械式“復制”等的現象,使本來應該各具特色的小鎮失去了特色,也背離了建設初衷。因此,特色小鎮建設,一定要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引導,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能“一刀切”、一哄而上,你爭一頂“帽子”、我搶一個“頭銜”,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等問題。
我認為,成功的特色小鎮應該具備五個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產業特色鮮明。堅持“一鎮一業”,主攻最有基礎、最具優勢的特色產業,盡量避免同質競爭,確保每一個鎮都有自己的“金字招牌”。二是空間布局合理,就是要做到“小而美”。“小”,就是要合理控制城鎮規模,防止無序發展和盲目擴張;“美”,就是要從規劃設計、整體布局、建筑風貌、文化內涵、現代元素等多個細節入手,做到建筑有風格、街道有景致、旅居有情趣、城鎮有品位。三是生態環境優美。引導培育綠色生活方式,保護“自然之理、鄉村之趣”,形成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四季有景的優美環境,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四是人文氣息濃厚。一個建設成功的城鎮,應當是區域特色、人文氣息、現代藝術的巧妙結合,充分展示歷史印記和民俗風情,形成各具特色而又充滿文化韻味的魅力城鎮。五是服務功能完備。具有健全的基礎設施、完善的公共配套、良好的管理服務,集產業、旅游、文化、居住等功能于一身,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讓居民舒心創業、休憩和居住。
3學習時報:資金問題是建設特色小鎮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各地在建設過程中,均著力加強政府、企業與銀行之間的合作,努力拓寬城鎮建設投融資渠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您如何看待特色小鎮建設的資金及其來源問題?
喬潤令: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PPP模式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資金籌措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首先,雖然PPP模式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建設特色小鎮過程當中也面臨一些實際的困難,如缺乏專業的評估師、造價師等,鎮域層面根本沒有這類人才,甚至在中等城市也沒有。其次,所有投資者包括個別地方政府,都希望立馬見效,而PPP模式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再次,社會誠信體系還不健全,極個別的地方還存在“新官不理舊賬”的現象,挫傷了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所以,應開發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最好是直接融資。
張鴻雁:當前,特色小鎮的建設其實是在重構中國文化的根底。我國農村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改善的空間仍然較大,比如房屋建設、自來水供應、醫療需求、教育等,基本沒有完整的價值生活方式,特別是沒有充分就業。一個人要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基本需要離開農村去往城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特色小鎮的建設構成了一種“根”的文化,這實際上是很深刻的。這里面更重要的是新生活方式的創立,會使當地人永久獲利,能夠實現國家利益與民眾利益的最大化。但很多人現在并不理解這一點,有的企業家把它看成是賺錢的機會,有的銀行家看成是盈利過程,個別規劃者也只是把它當作一個空間規劃過程。因此,特色小鎮建設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一是當然不能在資金上虧負,二是建設過程中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也就是要為民族的歷史負責任,這是最重要的。
同時,特色小鎮是一項長期性的建設,投資力度會比較大,但盈利點也比較多。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是盈利空間比較大的小鎮。比如,土地的級差、建筑空間、區域的空間再利用及房地產業的轉型、重點商業的開發、旅游亮點的挖掘、高端人才的集聚與高端產業的研發、傳統產業創意的再包裝等。特色小鎮除了房地產業的基礎以外,還有產業的基礎,同時還具有未來發展創意的產品開發和引領模式。
楊東升:特色小鎮可謂是“小空間大投資”。需充分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社會資本的主體作用、金融資本的促進作用和政策性資金的助推作用,形成多元參與、整體發力的良好格局。
當然,我認為關鍵還是要實現“雙手同向發力”。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激發社會投資的活力。每一個特色小鎮,至少要有一家有較強經濟實力、較高管理水平、有戰略眼光和社會責任感的大企業作支撐。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投資項目要有盈利點,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精明策劃項目、精準規劃區域、精細整合資源。除了區域規劃設計以外,設計好合作模式以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也很重要。比如我區三道堰鎮,探索“政府引導、平臺運營、業主參與、溢價分成”的模式,引進企業將分散在眾多業主手中的鋪面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改造提升、統一招商運營,在物業產權關系不轉移、政府和業主不出錢的情況下,打造了1.5萬平方米的水鄉特色街區,使得區域業態全面提升,鋪面租金提高近一倍,真正實現了企業、業主、政府的“三贏”。
4學習時報:建設特色小鎮,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您認為,應先從哪些領域的創新著手?
喬潤令:我認為首先要實現兩個方面的創新。一是政府引導方式的創新。一方面,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應堅持“誰運營誰管理”的原則,淡化行政主導的色彩,充分發揮其他主體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避免搞國家標準的傾向,因為統一標準與特色發展是相矛盾的。堅持多元化的發展趨向就必須突出市場的導向作用,這方面國家發改委做得比較好,它提出了政企合作的導向,但不制定具體的標準,由地方自行探索適合的建設模式。二是產業盈利模式的創新,即解決不靠房地產賺錢的問題,而將重點放在原有領域的創新上。
張鴻雁: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產業,它能夠帶動就業,能夠形成新生產方式。特色產業類型的選擇和建構非常關鍵,一般是根據當地的特點或人才、資源的特點來進行建構的。當前,我們需警惕的一個問題是特色小鎮的房地產化,導致原有的產業、就業等規劃被破壞或擱置。對此,我們可探索建立企業聯盟或社區聯盟及自治,通過產業融合、行業自律與公眾參與來打造本地宜居的生活空間。
楊東升: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特色小鎮建設也是各項改革創新的“試驗田”之一。政府要善于整合資源,創造“制度供給”,讓各種要素更加順暢地流動,實現與市場、社會的充分對接。
首先要解決市場對接問題。重點是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政策體系,吸引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向特色小鎮聚集,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同向發力,推動特色小鎮建設有序運行。其次要解決社會對接問題。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的“世外桃源”,是一個既需一定穩定性又需實現人才、資源、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動的系統綜合體。因此,既應堅持與外部系統的充分開放與對接,同時還要保持內部治理的有序與科學。一方面,要通過推進權力下放、職能下移、服務下沉,強化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的針對性和及時性,提升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獲得感;另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治理,通過建立“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新型基層治理機制,搭建有序高效的居民自治和互助平臺,不斷提高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別讓特色小鎮傷了群眾
近日,筆者下鄉到一個正在建設的特色小鎮調研,聽到幾名農民對此頗有微詞。一位群眾指著剛拆掉的房屋氣憤地說:【詳細】
無品質支撐的特色小鎮還能“火”幾年?
近年來,特色小鎮建設在我國如火如荼、遍地開花。但中投顧問發布的《2019-2023年中國特色小鎮建設深度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入庫特色小鎮項目共計11260個,投資額13.5萬億元,落地率為 31.6%。【詳細】
特色小鎮需要“減負”再出發
特色小鎮建設已進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