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guī)劃-規(guī)劃設計頻道 → 作品交流|規(guī)劃設計 → 住區(qū)綠化|規(guī)劃設計 | www.www.yifenx.cc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北林畢業(yè)生作品之宣武區(qū)五道廟街坊改造更新
7 與設計無關 7.1關于北京、胡同 "無風三尺土,出門一身泥。"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作為一個異鄉(xiāng)人,走在胡同里北京僅存的胡同里 似乎仍能深刻體會到這句俗諺所傳達出的無奈與戲謔 我不喜歡胡同 打從見到的第一眼起 我也不是很信服關于北京城的所謂渾厚寬容深沉優(yōu)雅之類的一些說辭 雖然我本身就是被這些說辭所誘掙扎著來到北京的 可能是期望太高所以失落的緊 如果沒有期望、沒有想法,應該也不會有什么喜歡不喜歡之類的想法了吧 來到北京,四年后,我覺得 胡同,和北京的飲食、北京的氣候、北京人的脾氣一樣,粗糙,經不起推敲 透著一股裝腔作勢的自欺、欺人 胡同是衚衕的簡寫,據說,與上海的弄源自同一個巷字 北京的胡同是排外的,自以為是的,對不屬于其中的新鮮的人居高臨下的逼視,讓人喘不過氣 漫天飛舞的塵土更加深了這種流離失所的落寞 新鮮的人若能頂住那一股高高在上的逼視,住久了,適應了,融入這一方為高而厚的墻所禁錮的天地,似乎便能為這天地里的生活所吸引,便贊美它,便一同對之后的新鮮的人逼視! 北京人很容易滿足,與天子腳下當順民當慣了 那為干塵飄揚的胡同所分隔的高而厚的墻,正隱喻了北京各個領域的所謂"圈子"--人們需牢牢扎在一處! 進了所謂圈子,所做的一切仿佛才有了意義,才會有人承認 上海的弄或許好一些,多了很多人的味道--似乎又太多了--三姑六婆的視線緊緊跟隨,隨處的被窺視感. 弄中的關切太過直接,斤斤計較,待久了會累 或許我打小習慣了高樓大廈習慣了房間有開向街道的窗習慣了大伙一同下了樓去在同一棵大樹下聊天吃西瓜 所以來到這天造地設的皇城腳下來到這人類城市規(guī)劃史上的奇跡中央 面對狹窄的路兩旁高而厚的墻 無所適從 或許我打小習慣了高樓大廈習慣了鄰居之間互不相問習慣了上下樓是面對別人家緊閉的防盜門 所以走進上海蘇州的弄堂感覺著一張張過分關切地臉 還是無所適從 無法脫離群體生活。又需要獨處。人是怎樣奇怪的動物啊?偛恢 北平沒有逛街之一說。一般來說,街上沒什么好逛的。一般的鋪子沒有櫥窗,因為飲食的商家都講究"良賈深藏若虛"……買東西都講究到一定的地方去,用不著在街上浪蕩……如果在路上閑逛,當心泥塘,當心踩一腳屎…… 北平城市方方正正的坐北朝南,除了為象征"天塌西北地陷東南"缺了兩個腳之外沒有什么不規(guī)則的形狀…… ……北平苦旱,街道又修得不夠好,大風一起,迎面而來,又黑又黃的塵土兜頭灑下,順著脖子梗往下灌……--《北平的街道》梁實秋 ……溜達,是北平人生活的主要一部分……北平的生活是舒適、緩慢、吟味、享受……你見過一串的駱駝走過……安穩(wěn)、和平,一步一步地隨著一聲聲叮當叮當的大頸鈴向前走;不匆忙,不停頓;那些大動物的眼里,表現得是那么和平而寬容,負重而忍辱的神情。這便是北平生活的象征。--《北平》鄭振鐸 這是在北京的一條巷。由西到東,曲曲折折……傍巷兩邊的人家,依北京的習慣,都是掩了門……這是覺得異鄉(xiāng)的蕭條了。中間有座古廟,檐頭長了狗尾草等等……都是古代已這般似的……使這巷更顯得冷落了 …………這是怎樣灰茫的一條巷呵!--《在我們這巷里》潘漠華 ……北平的城既那么高,每個人家的墻壁照例又那么厚……--《北平的印象和感想》沈從文 北京的屋宇并不算高,但你我挨擠在一起,而且大家像犯了罪的都拘禁在圍墻中……--《今夜月》孫福熙 7.2關于傳統(tǒng)與傳承 中國社會自五四以來,便為進化論的主流思維所統(tǒng)治 以魯迅先生為代表的一代思想先驅決然地全盤否定傳統(tǒng) 將進化論與歷史決定論強行引入中國,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時代與歷史的折射 將萬物劃入一條唯物論的因果鏈條 一直延續(xù)至今 并統(tǒng)治了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 而事實上 由象形文字所構筑的漢文化從來就不是以邏輯性思維見長,而是是以意境取勝的 中國人骨子里的意象性思維,是自楚辭至唐詩、宋詞、元曲一脈相承而來的特殊情韻 這種延續(xù)千年的情韻在特殊歷史時期被人為的割裂 導致幾代的中國人找不到精神依托 同樣,涉及到建筑領域 ……丟了脈 我們做了幾千年的建筑忽然間無法適應另一套思維體系下的各種社會生活需要 而現代建筑的方盒子又儼然無法呼應中國人骨子里倦怠陰柔、幽暗綿密的感性審美! 建筑 與很多創(chuàng)作領域的工作一樣 好像已成為一些人的大腦游戲,肆意妄為,與心靈無關 因為已經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根 為什么中國如此深厚的文化土壤生長不出純粹的本土化大師? 我一直覺得出現一個純粹的人的首要條件是有一個純粹的環(huán)境 哪怕是很極端或很單一的環(huán)境 西方單線發(fā)展的脈絡清晰的歷史及社會結構 保證大多數人從小到大接受的信息與觀念是線性的 每個人所作的任何事情都逃不出自身的閱歷及記憶 阿爾瓦.阿爾托并不是為了做一個荷蘭的建筑而作出一個很荷蘭的建筑 而是他本身的經理及經驗決定了他作出的建筑就是荷蘭的建筑 很多人在考慮這件事情時把因果弄反了 我們年國家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早就不是線性的了 我們這代人的生長環(huán)境更是早已變得多元化與同時性 我們從小所接受的元素就極不純粹 對很多事物與觀念可以選擇性吸收 于是導致同一代人之間的差異性就極大 更不用說與歷史、與傳統(tǒng)的隔閡 我們是沒有傳統(tǒng)的一代人? 當這一代孩子長大 脫離沉重的歷史負擔 似乎可以較為輕松的從本能上感受一些東西時 會集體不自覺地自祖先的傳說中尋找某種認同 從蘇童到安妮寶貝 二十一世紀坐在電腦前敲敲打打的孩子 漫天飛舞的網絡語匯 善意惡意的惡搞 王家衛(wèi)、周星馳的電影 都是在掙脫唯物論的邏輯敘述語境的自覺不自覺的嘗試 與中國人與生俱來的詩情畫意存在一種天然的本能的聯(lián)系 人類真的是進化的嗎? 為什么翻閱歷史 歷史都是那么驚人的相似 相同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發(fā)生 各個地方各個領域都隨處可見歷史的大幅度倒退 為什么孔乙己可以讓全世界的讀者感到心底幽幽的刺痛 難道他只能算是中國封建制度下的一個犧牲者? 倘活在今天,他就幸福美滿了? 人性是相通的 人性是永恒的 某種類型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做著相同的事 無關時間地點 "一切都已決定,只是尚未實現" 宿命說道 對于傳統(tǒng) 可以無視或是必須繼承 這并不是一個通過論證可以得出絕對結論的話題 五道廟那半錐之地經過多少次改朝換代,氣質故我 是那么輕易就能被幾個學生幾條理論就動搖了的? 就算被權力機構強行鏟平,依然會有新的同樣氣質的不同形式的地方出現 ----譬如五道口! 學校附近的五道口語五道廟有本質上天然的聯(lián)系 而作為我個人,更為欣賞五道口 --它與我更加親密。我可以毫不費力融入其中 而對于五道廟雖然我也很喜歡,可絕不是在剛開始 而是在經過一些有意識的理解與無意識的解構后,我在其中感受到了骨子里的國際化氣質 而眾多為保護北京古城區(qū)的四處奔波的專家們所不能容忍的城市格局的毀滅 我并不能找到很深的共鳴 讀相關文獻,受到的感動經常是文學性的 可能是因為從開始接觸到的北京便已然面目全非 現實生活中并無很大觸動 其實我一直不反對全盤推翻 只是現有的全盤否定后出現的替代品太糟糕了 令我很是沮喪 有人說,現代化的北京,已經變成了一個沒地方掛鳥籠的城市 鳥籠就是一種標志,鳥籠的消失就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一套價值觀念的消失 這套價值觀的消失在很多人看來是極其悲哀的 我不這么認為 拎著鳥籠遛彎、斗蛐蛐、捧戲子、坐茶館、收藏古玩…… 乍一聽貌似是一套美妙而令人神往休閑生活方式 其本質卻是旗人這個人為規(guī)定的貴族階級無所事事不勞而獲的直接體現 老舍等京派作家的作品中不厭其煩地講述著這些老爺們所謂玩意兒的消遣的一條條講究 鳥、鳥叫、鳥毛、鳥籠、鳥食、鳥食罐……諸如此類的講究已經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 這決不僅僅是一種生活休閑方式 其中體現著整個旗人社會的等級和潛規(guī)則 --一個統(tǒng)治階級的主體生活是建立在過渡講究的玩樂上 活到這個份上…… 于是被滅了 這儼然是必然的 我不同意"文化的根"的說法。從年輕時代開始,我們吸取的營養(yǎng)就是來自不同的文化……確實有文化認同的問題,中文寫作本身就確定了你的身份……語言上的忠誠和文化上的反叛,會形成一種緊張關系,這又恰恰是寫作的動力之一。--北島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屢戰(zhàn)屢敗,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和統(tǒng)治階級對于一切國粹都失去了信心。他們的審美標準全被攪亂了,古老的被拋棄了,對于新的即西方的,卻茫然無所知。--梁思成 傳統(tǒng)就好像催化劑,刺激了化學反應而本身沒有變化。 當我們以克服日本現實的前進姿勢去進行創(chuàng)作時,就會感到日本的傳統(tǒng)。 我口頭上說,要尊重各個國家的傳統(tǒng)乃至風土去進行設計,實際雖有所注意,但并沒有什么研究,只是把在日本建的東西直接建到某一個國家去。除了氣候條件外基本沒什么差別--即便提到各國的傳統(tǒng),主要也是由氣候和風土引起的……--丹下健三 我自己對于傳統(tǒng)的理解主要關聯(lián)于氣候、物質資料的情況和那些感動我們的悲劇和喜劇的本質。我不建造表面上的"芬蘭建筑",而且我也沒有看見在芬蘭本土和國際建筑元素之間的任何對立與矛盾。--阿爾瓦·阿爾托 ……我們誤以為是他們偷取西方不再主流的風格,其實卻是當地建筑師透過自己另外加以注釋,構想出來的亞洲式建筑……在西方,我們一直都有整體的同質性;亞洲的特點則是同時性。 我非常反對全球化會導致一元化的看法,各個地區(qū)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會有新的明確性和獨特性……先前的歷史,后來居住在那里的人們,新建的社區(qū)等都會帶來特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擺脫不了的歷史卻成為當今現實的羈絆。--瑞姆·庫哈斯
編輯: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
|